• 文章标题
  • 作者
  • 赞/阅
  • 日期
  • 0/33826
    2023-11-09
  • 20世紀初期,随着西学东渐逐渐深化,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深刻地认识到中西方的差距,需要在中国大地上进行一场全方位的革命。在美术方面,作为“岭南画派”三杰之一的高剑父,认为中国传统绘画固守理法,无甚新意,不合中国现实发展的需求,遂提出现代绘画的主张。高氏所主张…[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799
    2023-11-09
  • 一、从小说到话剧读广西籍著名海外华人作家白先勇的小说,你总会情不自禁地因他那种借人事沧桑,写历史兴亡的笔法,受到极大的心灵震撼。今年恰逢他那本名闻遐迩的小说集《台北人》发表五十周年,笔者感到其中写得最动人情怀和寓意深刻的是那篇《游园惊梦》。白先勇当年在台湾…[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731
    2023-11-09
  • 谈杨争光的诗绕不过那个写诗时代,那是一个苏醒与启蒙的时代,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又是一个迷惘与反抗的时代,“情感正在苏醒,虽然脆弱,却是蓬勃的,张扬的;理性开始成长,虽然有限,甚至像林莽对道路的向往一样迷茫,甚至像死灰对再生的渴望一样绝望,但不羞怯这迷茫和绝…[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787
    2023-11-09
  • 在贾平凹的创作生涯中,1983年“重返商州”后写下的系列作品,是他最早为人称道的“文学成绩”。也正是奠基于这些“商州作品”,贾平凹在中国当代文坛站稳了脚跟,成为寻根文学最早的探索者与代表人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终于找到了“创作的根据地”①。实际上,从他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754
    2023-11-09
  • 张楚为人谦和,含蓄低调,虽然已经成绩斐然,却仍与其描写的人物相差无几。而其小说内蕴的深厚,又分明显示着这种低垂的姿态绝不意味着视野的局限。张楚的抱负在其小说的复杂呈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警惕模式化,积极寻求探索;另一方面变革本身也还是循序渐进,不急不躁…[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723
    2023-11-09
  • 当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繁华落尽之后,邱华栋以其具有深度现代性的精神透视、复杂多样的文学样态,以及文本形体的开拓性实验,成为新生代作家以及新写实作家中更具先锋性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以自己持续的写作,与其他许多优秀小说家一起,凭借在小说创作诸多方面的进一步开…[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638
    2023-11-09
  • 一、对经典的致敬:小说的戏剧化《李尔王》第四幕第六场“多佛附近的房间”:被挖去眼睛的葛罗斯特绝望地声称,“即使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太阳,我也瞧不见”,李尔王半疯癫地劝说他、反驳他,一个人即使瞎了,也可以“看见”这世界的人情,眼睛看不见,就用耳朵去“看见”;李尔…[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630
    2023-11-09
  •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文化散文已历经30载,其辉煌壮丽自不必说,但有两大局限是非常明显的。一是在文化選择上多有误区,特别是受制于古今中外价值差异所导致的盲目与错误;二是在审美旨趣上存在的区隔,形成的情感虚假、外在化写作倾向。刘琼《花间词外》显出与众不同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625
    2023-11-09
  • 张宏图张立国近年来描写农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长篇小说极为鲜见,而报告文学却有不少涉猎,但出彩的不多,给人以不尽如人意之憾,沦为一种图解、表象、表扬的主体模式。究其原因是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缺少深刻的哲学认知和全新的历史思辨。我们认为农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583
    2023-11-09
  • 刘志珍申霞艳一、女式单车、香港衣服与时代氛围的松动詹姆逊早就说过不存在单一的“身份”或“民族主义”,我们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身份总是混杂的、变化的、流动的。提起莫华杰,脑中会自动跳出东莞长安、打工作家等字样。的确,他是从广西桂东南下广东打工并通过写作改变自身命…[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586
    2023-11-09
  • 本文中所谈的《三家巷》,是欧阳山“一代风流”的第一卷,是本源意义上的最早的《三家巷》,一代风流的后面几部《苦斗》《柳暗花明》《圣地》《万年春》,所写内容不在本人所探讨的“青春性”和“广州性”的论题之内,故在文中少作涉及,只是作为背景和情节发展的补注或交代。…[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607
    2023-11-09
  • 作家传记文献的搜集往往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经年累月地工作,终能掌握大量的文献,构设比较完整的作家传记形象,但仍然可能面对无法解决的难题。即以穆旦(1918—1977)研究为例,虽然近年来时有新材料出现,但应该说,相关传记文献的总体格局已经基本确定——…[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513
    2023-11-09
  • 一、缘起古今中外的小说家不知凡几,大有成就者也比比皆是,但若论对写小说这桩事的痴迷程度,似乎就没有多少人可以比得上杨绛和王小波了。这两位小说家虽方方面面都迥乎其异——一老一少、一女一男、一寿一夭(前者得享105岁嵩寿,后者45岁即英年早逝),但都毕生对小说…[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499
    2023-11-09
  • 引言1949年之后,与许多进入新时代的作家一样,徐迟陷入一个艰难的思索与转型期。作家徐鲁曾这样评价徐迟:“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大批从二三十年代走过来的作家感到无所适从,他们几乎是不约而同地摇摇头,自叹才尽,无法效命而停笔,过早地终止了各自的创作生命。但也有一…[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454
    2023-11-09
  • 张帆牛金格巴金是德国汉学界译介研究最多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共有七部中长篇小说、七篇短篇小说、一部散文集、十篇散文和一部日记(选译)被译成德语,多部作品被重译、转载或再版,就译介实绩和传播影响而言,堪称中国现当代作家之翘楚。然而,目…[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438
    2023-11-09
  • 黄平何卓伦一、散文与诗的交织必须承认,《北流》并不是那种好读的小说,在其中,我们读不到特别完整的故事,也找不出一条清晰的主线。比起那些熟稔于挑动观众情绪的“说书人”式的小说,《北流》更像是作者的喃喃琐语。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样的写作方式对于读者的确构成一…[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425
    2023-11-09
  • 蒋述卓南方的十一月,天气依然炎热,读完林白的长篇小说《北流》我长长地透了一口气,舒缓了一下筋骨,仿佛踏入了南方一块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在那里兜兜转转,流连忘返。我虽是广西人,母语是桂柳话兼湖南话的交杂,北流我没有去过,粤语是近些年来才逐渐学习一点,但这毫不…[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339
    2023-11-09
  • 林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作家,她的《一个人的战争》《妇女闲聊录》《万物花开》《致一九七五》,一直到《北去来辞》《北流》,都是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作品。特别是《一个人的战争》,它定义了中国女性文学,是中国女性文学里程碑式的作品,或者说正是从《一个人的战争》开始…[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272
    2023-11-09
  • 一早年读尤瑟纳尔的作品,印象深的是她对于记忆繁复的表达。在《虔诚的回忆》里,她写道:过去的生活好似一片脆弱的枯叶,没有液汁也没有胶质,对着光看去,只能看到细小易碎的叶脉网络,必须下一番工夫,才能想象出来那新鲜娇嫩青翠欲滴的模样,才能让历经沧桑的人想起各种事…[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238
    2023-11-09
  • 以赛亚·伯林曾不免片面地认为,“法国大革命为之而战的原则即普遍理性、秩序和公正的原则,而浪漫主义通常与之关联的理念是独特性意识、深刻的情感内省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意识(而非相似性意识),它们之间完全没有联系”①。这一见解似乎已成为一种定见或共识,如恩斯特·贝…[浏览全文][赞一下]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社团热点作品

    栏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