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翠庞芮1940年,经受都市文明洗礼的萧红,以30年饱经苦难的生命之眼反观来时路,追叙故乡人事物,书写静默的呼兰河,是为《呼兰河传》,一年多后,萧红离世。尽管萧红的死是个意外,但我们依然可以认定《呼兰河传》是萧红生命临终仪式的表达,是她“在生命即将消逝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生死场》全书7万余字,分为大大小小17章,数千字到数十字不等,几乎是一些片段的连缀。表面看来破碎、凌乱,内里却有一股独特的精神之气贯注始终,让它具有强大而经久不衰的阐释召唤力。在叙事动机上,除了透过金枝言说自己,萧红还极力传达出她所看到的乡村生存图景。女…[浏览全文][赞一下]
那是2014年1月6日,上午九点半的样子,我与李莎同学走进了童庆炳老师所住的小红楼。带李莎去找童老师聊天,也是事出有因。大概是2008年做过手术之后,童老师就练起了毛笔字。记得有一次他跟我念叨:以前的文人,琴棋书画虽不能说样样精通,但总归是有自己的看家本领…[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张爱玲小说艺术的本体性研究本体性研究指就张爱玲小说文体、艺术构成及其特点的研究。1.小说意象、色彩等文本特点及其艺术效果研究。王文参的《张爱玲小说意象论》①从意象本体及意象的美感、生成方式出发,将张爱玲的小说意象作为一个专门的论题进行多角度的透视;李继…[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爱玲推崇天才论,论者也不断推举她为天才,但真要人相信她完全横空出世,这在21世纪的今天究竟难以服人。张爱玲究竟如何开启了自己的现代文学写作之路?她的现代写作资源究竟出自何处?因此值得深究。张爱玲熟知中国古典文学,她的现代写作吸纳了某些古典写作资源,但整体…[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鲁迅、张爱玲相提并论从既有文献来看,作为读者,最早把张爱玲和鲁迅连在一起的,是后来大名鼎鼎又充满争议的作家木心。他自述道:“初次读到张爱玲的作品是她的散文,在一九四二年的上海,在几本杂志间,十五岁的读者快心的反应是:鲁迅之后感觉敏锐表呈精准的是她了。”…[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立群闫冬妮在有关20世纪80至90年代诗歌史的写作过程中,历来有两个曾经传诵一时、热闹非凡的现象遭到人为的“忽视”,此即为“席慕蓉现象”和“汪国真现象”。一般而言,两个现象无法进入正统意义的诗歌史,是因为它们过于通俗,无法与诗歌的高雅置于一个层面。但在另…[浏览全文][赞一下]
钱文亮马晓萱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之交,是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文学经历重大变化的转折时期,而此“转折”之惊心动魄之天翻地覆,则完成于“胡风集团冤案”爆发之后的尘埃落定:当代文学的“一体化”格局至此奠基。据此而观之,胡风(包括“胡风集团”)似乎是一个时代大…[浏览全文][赞一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俄苏文艺在中国有很大影响,包括电影、戏剧、绘画、音乐,也包括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文学样式。就诗歌来说,“十七年”中翻译出版了不少普希金、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舍甫琴科的作品,特别是普希金的各种诗集中译有二十余种。苏联时期的诗人,苏尔科…[浏览全文][赞一下]
主持人吴思敬:本期“百年新诗学案”专栏推出三篇文章:洪子诚的《当代诗坛的两个“斯基”》,回顾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两位俄苏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和伊萨科夫斯基对中国当代诗坛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思想、观念上的,又包括诗体、形式上的,从而为研究那一阶段的中国新诗史…[浏览全文][赞一下]
前言所谓汉语小说,就是指那些应用汉语书面形态及其语法规范写作的小说文本,又被称之为叙事性作品。然而,这种貌似说事叙事的虚构之事,放在中国文学史上具体语境上去考察,也就不难发现一个基本事实:汉语小说的叙事发生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滋生于叙事本身,而是与…[浏览全文][赞一下]
法国学者DominiqueSimonnet(多明尼克·西蒙内)曾这样吁问:生态主张“会像十八世纪资产主义思想体系一样,也将散播一个展现其他生活方式的新文化吗?它也会像十九世纪工人运动所做的一样,也将参与制定一个修正政治领域的新社会空间吗?或者像众多思想体系…[浏览全文][赞一下]
语言的情色与性感对于人文学术的诸多领域,还有它无数个细小的分支,虽说米哈伊尔·巴赫金(MikhailBakhtin)并非总能一锤定音、盖棺论定,却常常予人以茅塞顿开、柳暗花明之感。他在荒漠、阴森的年代特意给小说所下的判词,就理当作如是观:所谓小说,乃是人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本刊编辑部时间:2020年5月28日—31日地点:广西南宁古岳坡文化艺术村主办:中国作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南方文坛》、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主持人:张燕玲、杨庆祥、岳雯、何平、黄德海与会者:中国作家协会部分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作家批评家约五十人张燕玲(《南…[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业松近年来左翼文学研究成为一个较为热门的研究领域,有很多新成果出现,大致主要源于“外来”的刺激和借鉴。“外来”的路径有两条,一是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如近现代史研究领域新文化史学的兴起,其中某些代表性成果涉及对于同时代文学材料的处理,对文学史研究者…[浏览全文][赞一下]
康凌很早即有志于学,且对自己的学术路向有自觉的规划。在十一二年前吧,在闲聊时他说起自己在读《文艺报》,我问他有什么想法,他说自己对现代文学这三十年以及“文革”后的文学大体摸过一遍,唯独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相对陌生,所以想通过读《文艺报》来获得对那个时…[浏览全文][赞一下]
本书献给为解放殖民地马来半岛而牺牲青春甚至性命的马共战士们与及无辜受害的民众——黄锦树:《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题记引子倘若在其早期作品中,马来亚共产党(以下简称“马共”)还是隐现在马来半岛胶林深处的幢幢鬼影,那么随着《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等几部小说集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如何为群众”是其中重点论述的问题之一;而“普及和提高”的关系,则是其论述这个问题的立足点①。《讲话》有关“普及和提高”的思想,在由《讲话》开启的解放区后期文学中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和…[浏览全文][赞一下]
引言“新蒙元史”或者说“大元史”在晚近二十年如同“新清史”一样,是历史学界极为热门的话题之一,因为全球史的方法与视野转换,一改以后发的民族/国家为本位的惯有认知,产生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甚至产生了超越于专业的大众影响①。因为涉及少数民族政权和世界性帝…[浏览全文][赞一下]
过继或收养题材在传统戏剧,特别是明清白话小说中非常普遍。比如《三国演义》中刘备过继刘封、关羽过继关平,《水浒传》中高俅过继高衙内,《说岳全传》中周侗过继岳飞等。但是,围绕这一传统母题,由于取资范围和演绎、创作的不同诉求,故事的指向自然也南辕北辙。于是便有了…[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