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凌克罗齐很早以前说,“文学批评”这个词,意思太模糊,好像一大堆各不相同的活动,仅仅因为它们都和文学搭点边,所以就都归到一起来了。我对文学批评的看法跟克罗齐先生差不多,那就是说,我也不太知道文学批评到底是什么。以批评的名义,我们可以寫个人的读后感,也可以写…[浏览全文][赞一下]
进入新世纪,方向把表现题材从之前的庭院、田园等转向都市。冰冷的城市变得温暖。方向的作品当中,人物所占的份量都比较重,在他营造的城市森林里,有泳池里游泳的人、公交车里的群众、东张西望的旅游者、坐缆车的观光客,他们身上都有带着烟火昧的故事,这就让城市里冰冷的水…[浏览全文][赞一下]
好的献礼剧既是展现国家民族风貌的精神相册,也是一个时代发展的生动注脚。可以说,一部制作精良的献礼剧就是一部以艺术形式成就的经济社会发展编年史。这样一来,对献礼剧而言,一个国家和民族,每逢重大历史时间节点上的剧本书写、精神刻画、画面呈现,既是一个政治命题,也…[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基于人类学的舞蹈田野调查研究田野调查又称为实地调查法,是研究者进入某一社区与当地人一起生活,进行半年到一年,或者更长时間的田野工作。通过参与观察、生活体验和深度访谈等方式,通过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加以研究,从而对当地文化建立一定的认知和理解。舞蹈的田野调查…[浏览全文][赞一下]
兰花,独居幽谷,香气洁净,中国文人将之视为理想品格的化身,歌其雅姿,咏其清芬。兰花在唐代已进入绘画,宋代赵孟坚、郑思肖,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徵明,清代郑燮、石涛等人皆是画兰名家。①图写兰花是文人士大夫“聊写胸中逸气耳”的途径,观者可以借由兰花窥见画家的性情与…[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欣,当代女性作家,以创作爱情小说知名,以都市为创作背景,作品多反应南方沿海城市白领女性的生活,展现快节奏、高压力的都市生活下职业女性生存的困境。张欣和张爱玲都是都市写作,可是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都市人物故事,呈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通过比较可以看到都市…[浏览全文][赞一下]
南宋的朱淑真和当代的席慕蓉同为我们喜爱的女诗人。她们一古一今,命运一凄惨悲凉,一幸福美满,看似时代相隔遥远,互不关联,却是有着内在的关系,昭示着女性生命的某些规律。她们都有开风气之先,经历先被大众所接受,然后引起文坛关注的过程。朱淑真诗词在其死后五十年,魏…[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韩少功的文学创作起步于汨罗知青时代。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他就开始了小说、人物传记及其他各种服务于政治宣传的文艺文体的写作。这些作品虽然基本取材于他插队所在的地方历史人物或者身边故事,虽然和同时期的大多数服从于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作品相比已显示出…[浏览全文][赞一下]
万忆曾珍一作为当代中国文学70后颇具代表性的作家,田耳从灵山异水的凤凰到奇山秀水的广西,一路走来,其笔下的人物一直横生着湘西的“鬼气”(施战军语)与南方的“野气”(张燕玲言)。谢有顺说,“田耳笔下的小人物人生艰难悲苦,但他并没有动不动就批判社会,批判造成这…[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逸张利群2019年是著名画家叶侶梅先生诞辰百年。尽管叶先生早在三十多年前已过世,但他生前所作出的桂林山水画贡献与成就,为我们留下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不仅为桂林文化城增光添彩,而且在当代山水画史册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至今我们仍然能够从享誉中外的漓…[浏览全文][赞一下]
有关报刊的跨学科研究近年来颇为热闹,具体到一份报纸或一种报业现象,已有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对诗歌报纸形成、发展与呈现的关注还较为少见。由于报纸作为信息载体拥有的丰富“承担性”,近年来,出现了众多以报纸为对象考察微观层面的文体、文人集团及文学流派,宏观层面…[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文学人才尤其是文学新人的不断涌现是国家文学事业持续发展的保证。国家历来重视作家培养工作,无论是延安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都把文学新人培养作为巩固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方面。新时期以来,国家更是把文学新人培养工作作为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手段,不断创新…[浏览全文][赞一下]
各艺术门类均难免有题材的适应性,戏剧亦复如此。但是有关京剧是否可以或适宜创作现代戏的问题,具有远远超出纯粹艺术本体的复杂性,从20世纪40年代末直至今日,京剧和戏曲理论界对此仍存在许多不同、甚至完全针锋相对的见解。这些殊异的观点,意外地集中出现在《北京日报…[浏览全文][赞一下]
引言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文学论争中,现代主义之所以被传统的文学人士所排斥,其中有一个重要缘由,就是现代主义推崇怪、奇、丑等一类非理性的表现方式、艺术特征。比如“朦胧诗”论争中公刘先生无法接受顾城把长江比喻成尸布,还如峭石在批判顾城诗歌时强调的传…[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晓惠甘霖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MaxineHongKingston,1940—)的处女作《女勇士》(1976)一经问世便斩获当年美国图书评论界“最佳作品奖”,赢得“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力作”的赞誉,汤亭亭本人也凭借这部作品跻身于美国主流文学界,于1997年…[浏览全文][赞一下]
作为一门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新兴学科,世界(海外)华文文学经历了作家作品介绍赏析、学科正名、边界划定、学科方法与问题型构等一系列理性化过程①。学科的规范化既指知识对象的系统性、科学性型构,科学划分学科内容、归纳操作方法、阐明问题意识关系到學科知识的内涵…[浏览全文][赞一下]
罗宗宇言孟也《人民文学》英文版《路灯》(英文名PATHLIGHT)于2011年12月创刊,从创刊到2018年上半年,《人民文学》杂志共出版21期《路灯》①,据笔者统计,其译介作品总数为758篇,其中少数民族文学作品55篇且全部是当代少数民族作家作品②。《路…[浏览全文][赞一下]
主持人季进:近年来,由于作家、译者、经纪人、出版社以及学术界、传媒界的共同参与,“当代文学走出去”正从一个相对平面的口号或者说愿景,发展成为一个立体而活跃的话语场域。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个场域中注入了多元而包容的声音,远远超出了“走出去”这个看似单向的字面意…[浏览全文][赞一下]
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日战争史是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重要的题材资源。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战时小说,到“十七年”文学中的革命战争题材小说,再到八九十年代的新历史主义小说,抗战题材小说在国内大文学史景观中已基本完成了经典化过程。这一领域的研究者通过不断地再解读,深化…[浏览全文][赞一下]
罗长青吴旭就当代文学研究而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有“历史化”说法,例如1993年朱安玉《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化潮流》一文就用“历史化”描述从“语言分析”到“新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转向①,不过,“当代文学历史化”成为当代文学批评与研究界的学术话题则是在…[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