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作者
  • 赞/阅
  • 日期
  • 0/33378
    2023-11-09
  • 一、身份在今天的文學语境中,“青年”无疑是一顶冠冕。问题在于,既是冠冕,便注定要戴在不同的头颅上。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青年写作”话题永恒,与“青年”头衔相匹配的作家却注定要一茬一茬地更换下去。正如辛波斯卡在《博物馆》一诗中描述过的那样:“王冠…[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352
    2023-11-09
  • 无论谁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约翰·多恩《没有谁是一座孤岛》面对2020年开年这场民族灾难,医护人员在前线舍生忘死地救治,不仅彰显了现代医学的科技能力,更是展现出感人的悲剧精神与道德勇气,对于心灵的冲擊前所未有。见证这一…[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351
    2023-11-09
  • 一、如何界定“青年写作”讨论青年写作的难度,首先在于怎么界定“青年写作”。这看起来就是一个极其模糊的词语,与其密切捆绑的概念还有青年作家、青年批评家、青年学者等。即使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对青年的界定也一直处于变动之中,目前社会学总体趋势是将青年的年龄无限后…[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303
    2023-11-09
  • 不能免俗,以小说为样本来观察中国现代文学。1918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这个一百年前的80后,是年37岁。按照今天对青年作家的想象,37岁的鲁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青年作家。1923年,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出版,这一年鲁迅42岁…[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320
    2023-11-09
  • 金春平看上去就是一副老实人的面相,2011年在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答辩会议上,我对他的毕业论文《边地文化视野下的新时期西部小说研究》颇为激赏,因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让我陷入了沉思:“边地”和“西部”的地域文化中的小说创作正是整个乡土文学研究中的空白地带,其特征…[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334
    2023-11-09
  •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多元而纷繁的时代。最近二十多年来的中国,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前现代的、现代的乃至后现代的,都同时斑驳无序地并存于世。就文学观而言,有一味以金钱为目的的,有为政治和现实服务的,有为对读者大众进行思想启蒙的,也有为个人情趣,或者纯粹审美与…[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287
    2023-11-09
  • 一中国文学的空间性结构存在由来已久,诸多地方性文学构成了文学空间总体结构的分支疆域,它们经常扮演认知与想象中国的微观象征或隐喻,诸多作品也因具备能够经受历史检验的“片面的深刻”而步入经典序列。但是,众多的地方性文学未必享有绝对的话语平等权,那些具有引领性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225
    2023-11-09
  • 顾广梅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艺理论界倡导“批评是科学”的观念,强调“批评作为一门科学”有着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并尝试构建独立的理论阐释体系。三十多年过去了,经过几代批评家理论家的开拓和努力,文学批评伴随着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已经有了丰硕的成果…[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230
    2023-11-09
  • 一1947年11月28日,经过半个多月的海上漂泊,二十六岁的青年夏志清终于抵达旧金山。略事休整,12月初再乘火车抵达俄亥俄州克利夫兰附近的欧柏林学院(OberlinCollege),从此漂萍海外,开始了他在美国的求学之旅与研究生涯。欧柏林学院是美国最好的文…[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188
    2023-11-09
  • 汪曾祺写过《〈职业〉自赏》①,其中提到:“有不少人问我:‘你自己最满意的小说是哪几篇?这倒很难回答!。只能老实说:大部分都比较满意。‘哪一篇最满意?一般都以为《受戒》《大淖记事》是我的代表作,似乎已有定评,但我的回答出乎一些人的意外:《职业》。”不过,要探…[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229
    2023-11-09
  • 金春平文学批评的当前盛况表明,批评是文学场域当中不可冒犯的主角,它经常被视为文学新生儿的鉴定者、文学纷争的审判官、文学意义迷途的牧师、文学经典的寻宝者,这一切宣示出批评具有特殊的话语威力:文学的发现、甄别、分析、阐释、判断;批评的话语权威又经常遭受来自周边…[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239
    2023-11-09
  • 18世纪后半叶,艺术歌曲在欧洲萌生。一个多世纪之后,正直古老的中国大地激荡起“五四运动”的文化思潮,艺术歌曲在有意无意间漂洋过海来到这里。从“学堂乐歌”中萌发创作灵感,逐渐完成了从“意”向“形”的转化,并就此扎根,历经百年沧桑。欧洲艺术歌曲的原型是以经典诗…[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182
    2023-11-09
  • 一、引言广西民间艺术刘三姐是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提倡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文化自信的前提下,运用主题学的研究方法,对广西民间艺术刘三姐背后隐藏的主题思想、主题流变、主题与母体的关系、主题的特征和文化意象等,进行系统研究,总结…[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239
    2023-11-09
  •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新时期文学在三十多年后终于迎来了影视经典化改编的一个重要节点。文学自身的经典化渐进过程恰逢影视新一轮大发展的两大背景:一是长篇电视剧文化日臻成熟、渐成主流叙事;二是由“IP热”形成的IP改编与IP运营的文化产业背景。所谓“IP”…[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156
    2023-11-09
  • 徐兆寿刘强祖电影是西方工业时代的产物,或许从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以《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短片翻开世界电影史的第一页开始,电影就与现代都市有着天然的亲近关系。在中国电影史的早期,乡土电影几乎处于缺席状态。当然,这也是与中国文艺思潮的发展相关。中国现代文学史…[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129
    2023-11-09
  • 著名作家田瑛的新作《生还》是新出版的小说集《生还》中的扛鼎之作①。作品的突破性意义就在于,以主人公向二的生命历程,传达了一种生与死的辩证法,而这种辩证法又通过“生存图景与历史记忆”“生命意识与人性法则”和“向死而生与灵魂永在”等三个层面被展现出来。一、生存…[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146
    2023-11-09
  • 王西强同是出身乡村、客居城市的作家,莫言和贾平凹的文学活动轨迹和文学思想的变迁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可比性:他們是同代人,经历了中国当代社会的诸多政治变革和历史变迁,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户籍身份和文化身份迁移;他们冷静观察、认真思考并以艺术的、审美的方式表现并…[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176
    2023-11-09
  • 一、从日常经验的线团里找寻意义的线头黄咏梅是个爱猫的女人。这一点,从她的微信朋友圈里可见一斑。经常可见的画面,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与猫咪对视,猫咪的眸子纯粹且幽深,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和警觉,如同镜像,映照出五光十色的小世界;另一种是从猫咪的身后拍过去,似在借…[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152
    2023-11-09
  • 阅读作家蒋韵的长篇小说《你好,安娜》(载《花城》杂志2019年第4期),留给我最深刻的一种印象,就是作家对时代与社会的书写与批判,对人性世界的深刻揭示与穿透。小说标题中的“安娜”,是作品中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她之所以被命名为安娜,与她那身为大学教师且酷爱俄…[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3082
    2023-11-09
  • 引言2013年底因林白的微博推介,广西作家梁晓阳的《吉尔尕朗河两岸》一书始为广大读者知晓。时隔六年,梁晓阳再出新著《出塞书》,从《吉尔尕朗河两岸》到《出塞书》,“新疆”早已成为其作品中明晰可辨的印迹。《出塞书》起势甚妙:认识阿依那年,小城还没几个人有手机。…[浏览全文][赞一下]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社团热点作品

    栏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