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以文名,文尤以小说名,小说又尤以“三王”名。虽曾发心作“八王集”或“王八集”,但终未能成,“三王”遂成绝响。一、《棋王》:笔记小说底子、“新文学”形式通观《棋王》,可谓中国笔记小说底色,具“新文学”形式而已。笔记体底色,源于阿城旧书店知识结构,源于其品…[浏览全文][赞一下]
2016年8月25日,在南方文学周·杨克诗歌研讨会上张清华教授提出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观点,由于杨克直接参与了最近三十年中国诗歌的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运动,是一个极具实力和代表性的诗人,“我们来回顾他的诗歌写作,我个人觉得应该在一个更长的历史向度上、时间跨度…[浏览全文][赞一下]
四十九年前,一位广东台山乡村里的年轻人雨天去理发。理发师突然瓮声瓮气地说一句:“后生仔,你不该待在这里,走!”“走?去哪里?”“笨,去哪里不行?反正不在这里,越远越好,走就是!”因为这个愤世的师傅传达的“神谕”,年轻人远行万里。他对自己说:不回家是不对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关于“卡夫卡式”(Kafkaesque),我们已经有了许多不同的说法,譬如卡夫卡式写作、卡夫卡式风格、卡夫卡式审判、卡夫卡式遗嘱、卡夫卡式世界等等。“总的说来,Kafkaesque除了在文学意义上理解为卡夫卡的写作风格外,一般的理解是指人受到自己无法理解、…[浏览全文][赞一下]
朱双一王昱敏台湾作家李乔的长篇小说《情天无恨——白蛇新传》(以下简称《情天无恨》)①,以白素贞放弃道身而为“人”的心路历程和经历,揭示人间百态和人性真谛,并对人性与佛法的关系加以追问与辨析。作者曾坦承佛经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②,却认识到单纯的宗教义理并无法穷…[浏览全文][赞一下]
2017年11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袁鼎生教授新著《天生论美学》。该书坚持了作者一贯的学术立场与学术品格,以审美生态观为理论基石,继承了其个人学术史上的理论成果,统合新生了共生论美学与整生论美学的理论内质,在审美场、生态审美场、美生场等序列生发的学科元范畴基…[浏览全文][赞一下]
季芳柯晶晶20世纪中期随着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生态学研究从科学到人文,形成了一种空前活跃的世界性思潮。在西方,生态文化研究侧重以人类实践为中心的环境研究,主要包括实践、伦理与哲学三个方面:以蕾切尔·卡逊、利奥波德为先驱,罗尔斯顿、柏林特等为代表,将生态科学…[浏览全文][赞一下]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陌生化”的重要概念,把“陌生化”看作文学作品是否具有形式创造性和新颖性的根本标志。笔者以为,同样以语言为存在方式的理论著作也是如此,一些毫无“陌生化”特征的理论著作,也只能是平庸的理论著作。最近读到袁鼎生教授的《天…[浏览全文][赞一下]
近年来,关于新世纪诗歌的评价呈两极分化的态势,它似乎恰如狄更斯所说既处于“最好的时代”也处于“最坏的时代”:有的人认为当今的诗歌处于最好的时期,是新诗最为繁荣、成就最高的阶段,也有人认为当今的诗歌失去读者、自说自话、一塌糊涂,甚至已无存在的必要。这两种观点…[浏览全文][赞一下]
1936年6—9月,丁玲正努力从南京国民党特务的软禁中逃出,两度到上海,但与萧军、萧红在上海未曾相遇过。1936年7月,萧红因与萧军感情上出现裂痕,离开上海去日本疗伤。丁玲1936年11月到达当时的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是第一个从国民党统治区来的著名作家,受…[浏览全文][赞一下]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不仅是由群星闪烁的作家作品组成,同时还包括了文学观念和思想的回旋推进、文艺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显在的明文规定的体制和潜在的“不成文的规矩”、文学报刊书籍的编辑出版发行等方面,此外,接连不断的文化大运动,也直接或间接地干预、冲击、摇晃、左右…[浏览全文][赞一下]
关于中国文学文化中身体的二次研究(secondarystudies)②中,有一种主张使人倍感振奋:身体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现象:人们在偶然情况下随意地把当代现实定义为“现代”,之后,身体才开始出现。该观点把中国文学文化中的身体与现代性相结合,同时,也把身体置于…[浏览全文][赞一下]
主持人季进:“海外汉学与学术共同体的建构”是我个人近年来着力颇多的议题,在拙著《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述》的绪论中,我们曾以“地缘与学缘”,“观点与方法”,“外部与内部”三组概念,陈述对这一问题初步的思考。之所以借用安德森(BenedictAnders…[浏览全文][赞一下]
每一部文学史其实都是一部命名史,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命名定位作家作品的历史位置而建构起来的,诗歌史亦然。在过去的纸媒体时代,各种命名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才能抵达大众,但尽管如此,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诗歌界也曾掀起过“命名热”,“后朦胧诗”“第三代诗”“后新诗潮…[浏览全文][赞一下]
傅谨教授《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所写起于1900年的戏剧活动,迄于2000年演出的话剧《切·格瓦拉》,论述对象不仅包括话剧,还涵盖京剧、昆曲、秦腔、豫剧、川剧、粤剧、沪剧、越剧等传统戏剧;论述内容不仅包括剧…[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学分期并不等同于简单的时间阶段划分,而是包含复杂的文学史叙述逻辑,特别是对文学发展与演变过程所作的界定,正因为如此,对文学分期的命名与质疑往往能够引发学界的普遍关注。比方说,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发表的《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①和陈思和《新文学整体观》…[浏览全文][赞一下]
吴子林李晓波2017年度文艺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学基本理论、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美学研究以及新媒介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整体上呈现出反思、重建和创新的精神脉络,显示出力争有所新创、永葆理论生机与活力的雄心。兹择其要述评如下。马克思主义文论…[浏览全文][赞一下]
纪要时间:2018年4月28日地点: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诗歌网、《南方文坛》、湖南省诗歌学会承办:湖南省文学评论学会、湖南文学研究中心主持人:卓今(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研究员)与会者:贺培育、李少君、张燕玲、梁尔源、张式德(…[浏览全文][赞一下]
现代中国诗歌是变革自己的写作传统的诗歌,许多人称之为“新诗”,按照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选诗杂记》的说法,头一个十年中国新诗人“努力的痕迹”,是“怎样从旧镣铐里解放出来,怎样学习新语言,怎样寻找新世界。”①这种学习新语言、寻找新世界的历史起点,实…[浏览全文][赞一下]
关于马兵,关于他的为师治学之道,自不消我来多嘴,只要听听他的课,读读他的作品,或者看看学生整理的他的“语录”,就会知道“兵哥”的大名绝不是吹来的,人家那口碑完全靠的实力。所以我不打算坐实“男神”马老师的种种神迹,只想讲一讲有关他的若干琐事,讲一讲我所看到的…[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