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作者
  • 赞/阅
  • 日期
  • 0/31107
    2023-11-09
  • 主持人季进:“后冷战时代”(Post-ColdWarera)是学界对于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两极格局破冰以来新型的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的权宜表述,然而在近三十年后的今天,當我们历经了“全球化浪潮”、“互联网时代”、“历史的终结”(…[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085
    2023-11-09
  • 1是一种“南方”的观看——远离南方,也来自南方——催促我走进张惠雯的南方故事,如果不曾远离南方,大约也很难生成这样的观看,站在自身之外看待自身。于是我遇见《醉意》,遇见《旅途》《十年》,遇见《欢乐》及更多故事与人,遇见覆着薄雪的草坪,遇见餐桌上的银色小吊灯…[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008
    2023-11-09
  • 移民作家的创作为华文文学补进了簇新的移民经验,同时也提供了异域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不同叙述立场。从1989年赴美至今,严歌苓的文学创作题材从海外华人生活转至20世纪中国本土历史,再延及新世纪城市生活,跨度极大,但其小说内核却始终围绕着“人性”本身展开。在其笔下…[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953
    2023-11-09
  • 引言笔者曾于拙文《追寻华文文学的新标识》(《雨花》2015年22期)探讨《人民文学》2015年3期“海外女作家作品辑”及其相关文学命题,以期关联海外华文小说与当代小说,从而对全球范围内的华文小说主要文本进行整体观照,追寻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学的新标识。同年,首…[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961
    2023-11-09
  • 主持人语:今年初,《人民文学》杂志的微信服务号开设了一个评论原创栏目“圆桌派”,赵依和梁豪两位年轻人负责策划组稿,每次一个话题,涉及诸多创作热点,参与撰稿的多为高校在读研究生、青年教师和编辑以及与话题关联较深的青年作家,他们的论述也许还不够结实严密,但按捺…[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905
    2023-11-09
  • 一口气重读完徐勇近年的小说评论近作,颇有些气喘吁吁、目不暇接之感,纷至沓来的不仅仅是一连串名字,苏童、余华、叶兆言、张炜、韩少功、孙惠芬、格非、贾平凹、阎连科、刘震云、北村、东西、叶弥、田耳、甫跃辉、徐则臣、朱山坡、刘慈欣、孙频……更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连串…[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940
    2023-11-09
  • 诚如洪子诚、刘登翰所说:1980年代后期“‘新诗潮中的实验诗歌、第三代诗的写作,主要在自办的‘民刊上出现。个别由作协等机构管理的‘正式出版物,曾试图接纳不同‘圈子的创作,但很快受到制止”①。对于这段话,还可以这样理解:“第三代诗”虽然主要在民刊出现,但其经…[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884
    2023-11-09
  • 最初认识徐勇,最直观的印象是他的强烈的表达愿望。在当年的博士的研讨中,他总是很热心地陈述他的观点,而他语速很快的激切的表达让人感到他所表达出的仅仅是他的想法的很少的一部分。这让人感到他想得很多,有许多在表达中难以呈现或难以确切把握的东西在他的语言的背后奔涌…[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904
    2023-11-09
  •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杭州书商杨尔曾出版了一部旅游指南——《新镌海内奇观》。全书共十卷,介绍了五岳、孔林、黄山、西湖、天台山、武夷山、潇湘、峨眉山、广西、云南等地的风景名胜。郑振铎先生曾购藏此书的初印本,他认为明代人有编辑出版名山游记之风,但书籍都只…[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879
    2023-11-09
  • 新时期文学至今已走过近四十年的光辉历程。当人们谈起它时,总免不了将其与“文学性”“人的文学”等“五四”话语相关联,以明确其对“五四”传统的传承,同时也暗含其与“文革”文学、“十七年”文学的断裂。“在80年代的文学史叙述中,公式化、概念化、政治化的‘文革文学…[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831
    2023-11-09
  • 说钱锺书是百年中国最具博识的大学问家,学界恐无争议。说钱是当代思想史绕不过的重镇,海内外怕臧否不一。所以有此分歧,原因大概有两:除了因浅阅读导致对钱的“思想”何谓不知所云外,还有就是有些成见在阻挠学界追认钱是“思想家”。这儿宜对“思想”“思想家”这对概念下…[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806
    2023-11-09
  • 戏曲现实题材剧目创作有悠久的历史,尽管戏曲史上的经典作品确实以历史故事的戏剧化演绎为主,然而现实题材从未缺席。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义的现实题材剧目即“现代戏”①的创作被赋予了远远超出艺术范畴的价值与意义,这一特定时期所倡导的“现代戏”,内在地包含了表现…[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821
    2023-11-09
  • 虽然针对文学批评的指责大都与其回避判断或轻下评判有关,但文学批评的目的却不仅仅止于判断,或者说文学批评的目的不仅仅是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文学批评的目的还在于建立一种文学秩序(用T.S.艾略特的话说就是传统)和作品的序列。在这个秩序和序列中,文学史家、作家和…[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844
    2023-11-09
  • 一、《南方文坛》刊发各类关于当代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文章,欢迎海内外同仁惠稿。二、惠稿一式二份,電子稿以Word格式请发至:nfwt@tom.com;打印稿请寄:530023南宁市建政路28号南方文坛杂志社。并请文末注明作者的姓名、单位、个人邮箱电话,以及通联…[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804
    2023-11-09
  • 多年来,现实题材的戏曲创作一直是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但就当下戏曲舞台的实际状况而言,现实题材与戏曲艺术尚未真正实现“水乳交融”,摸爬滚打多年的现实题材戏曲创作仍然没有积累多少成功的经验。因而,在现实题材戏曲创作“井喷”来临之前,重新认识和建构戏曲与现实题材…[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834
    2023-11-09
  • 自后工业时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逐渐成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法则,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凸显,生态问题已成为众领域学者关注的热点,生态学也逐步在国际学术界成为显学。在生态文学、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等生态文化蔚为兴起的影响下,生态审美也逐渐渗透到艺术领…[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846
    2023-11-09
  • 20世纪80年代,艺术界曾提出中国画的出路问题,李小山的《当代中国画之我见》集中体现了对于传统艺术如何发展的困惑,其实这种困惑与亟待找寻出路的决心在20世纪初就曾出现过。当时,西方文明,尤其是西方現代主义美术的观念随着“枪炮”进入中国后曾引起了一部分文化精…[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804
    2023-11-09
  • 梁漱溟有云:“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①。而浸淫于“进步的民主社会”②的赖声川,既可体知身负的“独角兽性格”③,也可体知身处的“‘智慧定义的开放性与个人化的吊诡”④,“我们正选择一条与古人相反的路,不自觉中推卸责任,不愿面对‘智慧这门过去唯…[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795
    2023-11-09
  • 莫付欢王迅旅居比利时的广西籍女作家谢凌洁首部长篇小说《双桅船》无疑是一部超乎读者阅读期待且极具开创性的作品。小说以“二战”为背景,采用双线结构,以雄健而不失温润的语调向读者讲述两位来自美国的“二战”老兵在欧洲战场中经历生死沉浮后的记忆伤痛及其精神救赎的过程…[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0791
    2023-11-09
  • 有一些文学大家的写作就像高原,远看是山,近看成川,平均海拔较高,但相对高度差别不大;吕成品的写作,则像广西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山峰,连托底的丘陵地带都很少,就是拔地而起的孤峰。吕成品的作品不多,关注度也不高,但他冒尖的几篇小说,比如《向阳生产队》《奖励》等,…[浏览全文][赞一下]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社团热点作品

    栏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