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宗明义,杨庆祥在《“新伤痕时代”及其文化应对》中将近年来的一系列时局变动归入“事件”的范畴,因为他不是如媒体一样仅仅惊叹一种“黑天鹅”的盛景,也不是通过强化这些变动的偶然性维持一种关于“现实生活”的幻想,而是将我们从这种幻想中拖拽出来,冷眼旁观它们作为对…[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词语自身会产生它的反抗,希望推陈出新的热切与命名本身的袭故蹈常之间有张力也有矛盾,但命名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命名者背后的现实关切、语言逻辑、精神伦理、动念心理和时代状况,这是我们身在大时代的一份证词和挣扎的形状。杨庆祥最近的写作和问题讨论,是青年一代知…[浏览全文][赞一下]
曾经一度,“非新即后”的语词游戏所连带的术语狂飙与滥用,带给人们诸多困扰,并掩盖了不少值得认真思索的真问题。然而在这“后现代”之后的今天,新名词的酷爱者或许不会以此为意,他们有着统摄一切的英勇与雄心,依然执着地再造词汇,只为对抗词语的惰性。他们明白,为了精…[浏览全文][赞一下]
近期,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学者杨庆祥,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了“新伤痕文学”相关话题,引起了学界热烈反响。杨庆祥最让我佩服的地方,在于他有一种当下青年学者罕见的现实批判意识。当下的青年批评家,大多出身于学院,理论功底好,学养丰厚,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我们都是被项…[浏览全文][赞一下]
1.作为事件的2016年对于中国及其完全置身其中的世界来说,2016年或许是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年份,一系列事件(event)的发生和发展终于在2016年迎来了其最严酷的后果:英国戏剧性地公投脱欧,特朗普在美国以惹人争议的方式入主白宫,老欧洲的灵魂在极右和泛…[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晴飞胖胖的,我对胖子心存偏见,尽管我知道很多胖子有好的脾气。当两年多以前我和王晴飞相逢在鲁迅文学院,我心里预留出一条三八线。记得第一次的饭局,是外地朋友来。我和朋友聊得多,他坐在我对面不停地抽烟,很少讲话,不时憨厚地笑笑,似乎很习惯陪在女性旁边听她们东扯…[浏览全文][赞一下]
周作人有一篇文章叫《伟大的捕风》。“捕风”(vexationofspirit)一说源于《旧约》里的《传道书》,传道士云:“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我见日光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晴飞在今天的百回本《西游记》中,叙述玄奘身世的一回(《陈光蕊赴任遭灾江流僧复仇报本》),常常是作为附录出现的,而在明代百回本中并无玄奘完整身世的交代,一般认为这部分内容,是清人据明代杨鼎臣《全像唐僧出身西游记传》增补①。玄奘身世故事的大体情节如下:他命犯…[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安忆八九十年代创作的转型,是她90年代后专心致志经营上海都市题材小说,进入创作成熟期的一个转折点。以前此类评论多是一笔带过,没人深究它复杂多层的内在肌理。但深入探讨会发现,这个所谓的上海都市题材其实就是典型的“地域小说”。这样问题就来了。她小说中的“地域…[浏览全文][赞一下]
随着传记研究已进入当代学术研究的核心领域,现当代作家传记也逐渐成为研究界关注的对象。结合近年来现当代作家传记的出版情况可知:现当代作家传记数量多、种类多但质量并不均衡,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当代作家传记在生产过程中呈现的表面繁荣的景象,在客观上对传记研究…[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禁书、读经、大众语《国闻周报》从1934年元旦起连载《边城》,四期后中断;3月12日恢复连载,至4月23日止。即将载完之时,沈从文的注意力被引向了个人的创作之外。3月5日,《国闻周报》刊出沈从文的《禁书问题》,质疑当局在上海查禁二十二位作家的一百四十九…[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当代文学运动特殊性及其史料的历时演变有学者前几年在谈及古今文学异同时,曾把中国古代文学说成是“自然成长型”的文学,而将五四以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称之为是“目的引导型”的文学①。所谓的“目的引导型”,是指它不是从生活的土壤上自然而然地成长起来,而更多是借助…[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晴飞所谓“业余”的批评,指的是在作文学批评时时刻保持一种业余心态。我理解中的业余心态,是有那么一点游戏精神,有话则说,无话则隐,话多则长,话少则短。对评论对象应当有选择,不必勉强自己十项全能。硬要以己之短去论别人之长,难免露怯,流于胡说。这样的硬性阐释,…[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燕玲南方艺术,是生长在《南方文坛》的艺术景观。本画册《南方艺术视角》收录八十五位艺术家,既有他们发在本刊封底的画作,又有其富有个性的代表作,诚如主编苏旅兄所言:是二十年来中国当代画坛诸多艺术探索者不懈努力的代表和缩影。这样的视角与展现,的确令人振奋。它来…[浏览全文][赞一下]
苏旅二十年前,《南方文坛》杂志新上任的主编张燕玲邀请我临时帮忙组了几期封四的稿子,于是,就有了和《南方文坛》长达二十年的合作,也就有了这么一本画册。我喜欢这个工作,更重要的是,我喜欢这本杂志。《南方文坛》作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重镇,其影响力自不待言。其封四…[浏览全文][赞一下]
黎学锐+罗艳一、关于彩调剧《哪嗬咿嗬嗨》与话剧《花桥荣记》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涌现出风靡全国的巅峰之作《刘三姐》之后,经历了十年“文革”的创作停滞期。“文革”结束后,广西戏剧重焕生机,其中1978年周民震创作的三幕喜剧《甜蜜的事业》和1979年谢…[浏览全文][赞一下]
江宏“中国意识”一词用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最早或见于饶芃子、杨匡汉主编的《海外华文文学教程》书中。“中国”一词在种种语境中,意义在种族(race)、民族(nation)、国家(state)之间滑动,再加上经常与“爱国主义”、“祖国”之类情感意味极浓的词…[浏览全文][赞一下]
杨辉1相较于既往眷村叙事潜在的“论辩”(基于不同目的的意义“重构”)性质,曾明财的《台湾人在眷村:我的爸爸是老芋仔》(以下简称《台湾人在眷村》)却起念于一个较为素朴的目的:“因着时代产生的传统眷村,在台湾经历了五十余年时光,今日历经耆老凋零、眷村改建等因素…[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文胜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大陆就兴起了赴美留学热、移民热,至今不衰。一直以来我们都忽略了为这股热潮推波助澜的“美国神话”,即认为到美国便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生活以及更有价值的人生。20世纪80年代末期,陈谦也是赴美留学大军中的一员,如今她已经在美国生…[浏览全文][赞一下]
陈祖君在世界华文文学的版图里,马华文学的特殊经验和贡献,有别于其他区域的华文文学。与祖国大陆文化母体的分隔,催生了乡愁文学,“内在中国”和“在地文化”,是其认同的重心。20世纪50年代之后,不少马华作家将故国情愫倾注到台湾和香港,这两个地区弥补了他们暂时回…[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