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进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重写文学史”蔚为风潮,一方面呼应了极左年代终结后“拨乱反正”的思想趋向,另一方面亦彰显“文学史”写作在文学研究中的特殊地位(“哈佛版”即有“1988年7月1日,新时期思想解放语境中的‘重写文学史”条目)。近三十年间,大陆学界…[浏览全文][赞一下]
陈晓明伟大的历史必先是伟大的文学史。——沈从文/王德威哈佛大学出版公司近期推出由王德威先生主编的英文版《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据悉大陆简体字版翻译出版可能还要费时不久。这部文学史集合美欧、亚洲及大陆、台湾地区一百四十三位學者作家,以一百六十一篇文章构成皇皇…[浏览全文][赞一下]
丁帆作为一直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史研究的海外学者,王德威应该是第三代的领军者,他几十年来打通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壁垒,将百年以降的所有文学史思潮现象和作家作品(哪怕是一个有文学史意义的不起眼的小作家)都纳入自己研究的视域中,这是我们大陆学者所难以企及…[浏览全文][赞一下]
陈思和张燕玲女士传来王德威先生的新作《“世界中”的中国文学》,说是要在《南方文坛》上刊发,希望我谈点阅读感想,以期做学术上的讨论。这篇文章是王德威先生主编的哈佛版《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导言。我前几天刚刚收到哈佛大学出版社寄来的英文版文学史,连索引厚达一千…[浏览全文][赞一下]
罗鹏他给他的作品创造出一个名字:文身。他说“纹”是个历史的错误。——黄锦树《刻背》①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黄锦树发表于2001年的短篇小说《刻背》以描述一位华人苦力背上所刺的一组神秘纹身字符开篇,其中仿佛有读作“啊南洋,你是我母亲的故乡”的残句(325-326页…[浏览全文][赞一下]
编者按:“重写文学史”一直就是当代中国文学学科一个常提常新的问题,近三十年数以千计的文学史著作就是明证,而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对此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年,汉学家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影响日增。2016年邓腾克(KirkDenton)主编的《哥伦比…[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晓琴我的兴趣一度在中国古典文学。诵读那些古老的篇目时,总有光芒入怀,仿佛童年时照进黑暗屋子的一束强光。于是,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把这束光用文字表述出来。然而,总是词不达意,表达的困境让我把目光投向了理论。听课,去图书馆生吞活剥西方文艺理论经典著作,…[浏览全文][赞一下]
徐兆寿+张莉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无论莫言到哪里,遭遇的共同问题是总有人问他电影《红高粱》对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什么影响吗?是的,这可能是所有人关心的共同问题。为什么偏偏是莫言获奖呢?莫言在西方到底有多大影响?到底是什么样的传播方式才导致莫言获得诺贝…[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锐黄独峰的花鸟画在20世纪的中国花鸟画坛上是独树一帜的,他是那个世纪中国花鸟画家中的佼佼者之一,更是20世纪广西花鸟画坛的代表人物(图1),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漓江画派的主要画家很多是他的学生,可谓影响深远。现有对黄独峰的怀念文章和记述文章较多,而研究…[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晓愚天津博物馆收藏的《春闺倦读图》是清代宫廷画师冷枚的代表作。画中的女子身着长裙,发髻高绾,一人在香闺中独处。这是一问陈设精美的屋子:木嵌大理石面方桌、瓷质鼓式坐墩、天然木香几。桌上放着盛有佛手柑的红釉盘和一套蓝色的书函;香几上陈列着插有月季花的瓷瓶以及…[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雅文几年前,在应邀出席广西北海市文人相聚的年会上,董晓燕的出现就像一道靓丽的风景,十分抢眼,美丽端庄,气质高雅,给人一种脱俗之感。我当时以为她是演员呢。相识后得知,她是一名卓有成就的作家,北海市文联主席,并担有一堆职务。她从小受过严格的舞蹈训练,六岁就登…[浏览全文][赞一下]
徐勇虽然朱山坡的小说屡屡多变,且看似风格迥异,但若仔细分析便会发现,他的小说始终都有一个小镇的时空背景贯穿始终,《懦夫传》如此,《爸爸,我们去哪里》如此,其近作《风暴预警期》(2016)也是如此。当然,这并不是说他的小说脱离了小镇时空便无法展开,而是想指出…[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铁群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桂军的崛起在文坛和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小说创作。与小说界所呈现的呼啸澎湃之势相比,广西散文界似乎显得平静而寂寞,但这并不能说明广西散文没有作为。梳理二十年以来广西的散文创作,我们会发现广西的作家一直…[浏览全文][赞一下]
徐秀明“象牙塔”一词常被视为高校的别名,其实它最早见于《旧约·雅歌》中赞美新娘美颈无瑕的诗句:“你的颈项如象牙塔;你的眼目像希实本·巴特那拉并门旁的水池……”19世纪法国诗人批评家圣佩韦在书函《致维尔曼》中首次用来比喻清高脱俗之境,认为作家可自隐于理想中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朱红梅叶弥是一个不小心就忘掉现实与虚构边界的人。表现之一,是在现实的饭局上讲段子。讲得渐入佳境后,叶弥就慢慢搂不住她虚构的才华。当然,有时也露出虚构的马脚来。比如关于“舅舅”的恋爱故事,从虚虚实实拓展到无边无际,讲述的节奏是慢条斯理的,又讲得妙趣横生。只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岳雯在鲁敏的小说里,我辨认出死亡。有时候,死亡被每个汉字、每个语词、每句话浓墨重彩地渲染着,声势浩大地宣誓着它对文本主题的所有权;有时候,它静静地趴在小说的空白处,像一个庞然巨兽,发出咻咻的气息;有时候,你以为摆脱了它,却在猝不及防的时候与它迎面相逢,并奇…[浏览全文][赞一下]
胡少卿“油麻地”世界之诞生“油麻地”这个地名第一次出现是在曹文轩写于1994年的长篇小说《红瓦》中。它本是香港的一个地名,一次偶遇使曹文轩将之作为自己乡村的命名。这个地名的出现和反复使用意味着曹文轩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文学根据地。此前曹文轩小说中的村子有各种各…[浏览全文][赞一下]
这本书,你最好夜读。万物俱静,心神合一之时,你所有的感官肉身都被调动起来,追逐着自书中缓缓逸出的香,感受它精妙复杂的美与奥义。真的,你能闻到香味,能闻到清少纳言“枯了的葵叶;雏祭的器具;绸绢碎片”,能闻到李贺的“袅袅沉水烟”、张华《博物志》中“香气闻长安四…[浏览全文][赞一下]
路侃2012年,作家方方发表中篇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引起读者和文坛的广泛关注。此后,方方几乎每年都有一部能引起读者重视的中短篇小说问世:《惟妙惟肖的爱情》《云淡风轻》和今年的《花满月》,篇篇因为其中密切的当下性、严肃的社会思考、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引人入…[浏览全文][赞一下]
邢小利1985年秋天,陈忠实写中篇小说《蓝袍先生》时,受这个多少有点“历史性”的题材的启示,萌生了写长篇小说的念头。他酝酿中的长篇小说,不是他多年来习惯所写的现实题材,而是现代历史题材。创作题材上的巨大转向,与陈忠实思考创作突破问题时获得的启示有关。这一时…[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