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作者
  • 赞/阅
  • 日期
  • 0/29384
    2023-11-09
  • 左马右各如果说社会是一本大百科全书,那作家一定是参与撰写这个大百科全书的有效记录者。他的工作可能起始于某种偶然,又必然在某个时代转接处消失。但他的写作,已然成为在消逝的时间中保存下来的反映现实的历史映像。他对可能参与的历史进程所能贡献的写作——就像一粒钻石…[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410
    2023-11-09
  • 王晓梦从文坛新人到“老舍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最为年轻的、唯一的“双料”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一路走来,笔力渐深,并以《耶路撒冷》《王城如海》等作品为标志,代表了70后作家在当代文坛所达到的高度。他的作品“构思精巧,内容充实,文笔从容而沉静,字里行间流露出…[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328
    2023-11-09
  • 余琼新时期文学不断突破“无性化禁区”,情爱书写重新承担起讴歌“人性”与“人道主义”的重任。“性爱叙事”发挥着“控诉”与“反思”的文学史功能,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景观,不断拓宽新时期文学场域。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将情爱无限“圣洁化”,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阐…[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380
    2023-11-09
  • 唐诗人德国学者萨弗朗斯基论述谢林哲学中自由与恶关系时有一段话:上帝的深渊是那个尚未完成的上帝,是那黑暗的和封闭的、还未进入自我透明的存在。上帝身上的深渊是潜能,这个潜能是给予可能,但同时持留着一种威胁。它能作为根基让存在者产生,变得有序——但它也能把存在者…[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330
    2023-11-09
  • 吴言在新作《独药师》的题头,张炜这样写道:谨将此书,献给那些倔强的心灵。这是今年第二次看到张炜用“倔强”这个词。第一次是年初跟他谈到王安忆的《匿名》,他只说了一句,“安忆是位倔强的作家”。當时还不太肯定这是不是一种赞扬?因为通常人们说到的“倔强”,最多算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297
    2023-11-09
  • 李美皆周扬与丁玲晚年的对立关系,是影响“晚年丁玲”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立关系的再度形成,是因为周扬在丁玲历史平反问题上的反对态度。从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上丁玲发言矛头直指周扬,她和周扬的矛盾就再度公开化了,此后几乎不加掩饰。1982年9月,丁玲在列席中共十…[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408
    2023-11-09
  • 陶东风梁晓声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知青文学作家,这不仅因为他的小说《年轮》《知青》等改编为电视剧后产生了罕见的巨大影响,更因为他的小说建构了两种有代表性的知青文学叙事模式。其一是“悲壮的青春叙事”“英雄叙事”(以《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为代表)。…[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343
    2023-11-09
  • 董迎春+胡金翠自2004年,林虹开始进入诗歌创作,通过情感独白与自我体验,她尝试与世界建构一种沟通和感应,展示了少数民族女性诗人独有的灵性和情怀,形成其温婉宁静的诗风和艺术气质。这份安静和灵动之美与她的诗歌主题“爱”和“故土情结”融合起来,形成了“自我”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329
    2023-11-09
  • 张德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这里要说的可不是梨花,而是“截句”。真个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啊,千首万首“截句”生!最近一两年来,多少一线诗人纷纷拿起笔墨,兴致勃勃地投入这一诗体的生产线上,以致声势浩大的“截句”诗歌潮流倏忽之间就在大江南北铺展…[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381
    2023-11-09
  • 谢有顺一很早就喜欢读冯娜的诗歌,它有大地般的质朴与沉潜,也有现代诗的复杂和精微,她的写作,可视之为是传统与现代的综合。她对自己的写作,有一种笃定的坚持,她似乎说过,诗歌应该具备一股内在的意志。直言诗歌与一种意志相连,容易令人联想起理性与概念,这本身与诗性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344
    2023-11-09
  • 张春波从20世纪90年代媒体产业化、集团化变革与互联网的接入开始,中国逐步进入了媒介化时代,地处西部的回族聚居区也同步开始面临媒介化的冲击。而21世纪之交开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整个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开始西移,包括回族聚居区在内的中国西部的现代化进程…[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323
    2023-11-09
  • 涂昕1.“复古”与“革命”鲁迅1910年11月15日给许寿裳写信:“仆荒落殆尽,手不触书,惟搜采植物,不殊囊日,又翻类书,荟集古逸书数种,此非求学,以代醇酒妇人者也。”①其时鲁迅正在绍兴府中学堂教授博物学和生理学课程,在这个阶段花了大量的时间采集植物,并且…[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363
    2023-11-09
  • 霍俊明任何人都不拥有这片风景。在地平线上有一种财产无人可以拥有,除非此人的眼睛可以使所有这些部分整合成一体,这个人就是诗人。——爱默生社会剧变提供了新的时代景观,新媒体和自媒体催生的诗歌现场正在诗歌生态、内部机制和动力体统上发生着震荡。与此相应,有一个疑问…[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472
    2023-11-09
  • 祁十木时间:2017年6月18日地点: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国际大酒店主办方:上海文艺出版社、《学问》、《南方文坛》、《作家》、《世界文学》、广西民族大学承办方:广西民族大学文学影视创作中心主持人:张燕玲李森与会人员:容本镇、石才夫、黄晓娟、宗仁发、罗鹏(Ro…[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459
    2023-11-09
  • 潘莉+张雪蕊2017年6月5日,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南方文坛》、《扬子江评论》、苏州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当代文学批评的共识与分歧”研讨会在苏州大学红楼217室召开。会议由苏州大学文学院王尧教授主持。四代四十余位学者、文学评论家…[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466
    2023-11-09
  • 李敬泽关于张晓琴,回想起来,见面大抵都在会上。所谓印象,也都是印象派之印象,光影朦胧。晓琴是批评家,最直观的印象当然来自她的文章和她在各种会议上的发言。文章我读过,好,但现在写的是印象记,所以只说发言。批评家生涯,开门七件事,其中一件是开会。开会就要发言,…[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494
    2023-11-09
  • 晓琴来自大西北,一位西部的才女,她写字,或许还会歌唱,诗写得好,读其诗,宛如看到她骑着一匹枣红马,远远奔驰而来:打开门,等待/远征的兄长与丈夫/北斗星照耀归程/苍狼嗥叫,马匹安静/抵达的夜晚/醉倚祁连。(《致远方(或者前世)》)西北的生活仿佛贯彻一种荒蛮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466
    2023-11-09
  • 张晓琴汉语新文学历史中,由鲁迅与文学研究会诸作家开创的乡土叙事传统显得尤为显豁和重要,并在百年以来得到不断传承。正如有论者指出的:“从这样一个传统看,一部新文学的历史几乎可以说是一部乡村叙事的历史,乡土的哀歌几乎变成了新文学的一个标签,一个魔咒。”①就乡村…[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390
    2023-11-09
  • 李建军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拨乱反正的时代,也是一个社会气氛宽舒而活跃的时代。一帮大奸巨憝被“粉碎”了,沉重的压迫性的精神幻象也被打破了。人们体验着从未感受过的自由感和解放感,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现代性生活的向往。在严重的文化破坏之后,人们对文化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314
    2023-11-09
  • 编者按:陈忠实先生的《从生活体验到生命体验》一文,是著名评论家邢小利(也是忠实老师的同事和研究者)最近整理有关忠实老师资料时,在电脑所存文件中找出来的。同题文章,邢小利电脑中存有两个版本,一个是5600字(简称全文),另一个是1370字(简称节选),内容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社团热点作品

    栏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