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作者
  • 赞/阅
  • 日期
  • 0/28408
    2023-11-09
  • 方岩一“卑贱意识”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一个概念,与此对应的另外一个概念是“高贵意识”。在黑格尔看来,人类的历史进程就是精神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个体意识与外部社会权力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来实现,这个社会权力指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力和财富的权力。在精…[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346
    2023-11-09
  • 李蔚超一、李敬泽作为对象:论说的三重难度在当代文学界,或许没有哪一位批评家比李敬泽更难于言说。毫无疑问,李敬泽被视作一位有口皆碑的职业文学批评家,然而,对李敬泽的研究,以诗意语言击节赞赏者居多,“人乎其内,出乎其表”的学理研究偏少。尽管对其在当下文学界的影…[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315
    2023-11-09
  • 王尧在“重返80年代”的学术研究中,王蒙、陆文夫、高晓声、邓友梅这一代作家(“归来者”)的意义无疑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与其说是研究者们的局限,毋宁说是陆文夫们在文学史进程中的尴尬位置所致。这一代作家中的许多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便崭露头角,几经起落,所以…[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235
    2023-11-09
  • 刘波十多年前,我从文学创作走进批评的世界,那时更多出于一些单纯的想法,甚至就因为某种阐释的诱惑和虚荣心。缺乏专业态度和精神自觉,仅凭一腔热情,就武断地去概括,去总结,去用半吊子理论分析作家作品,实际上是基于滥用话语权的盲目自信。而盲目所带来的后果,一度让我…[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264
    2023-11-09
  • 李林+莫亚2016年3月24日,“《刘三姐》维权小组”成员宋德祥、包玉堂、何振强等在南宁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和公众广而告之了法院对“乔羽侵权案”的判决结果①,同时公布了《山歌好比春江水》一曲的规范署名(作词、编曲:柳州《刘三姐》创编组;改编:广西《刘三姐…[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224
    2023-11-09
  • 2016年10月26日,在中华文化促进会和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主办的第七届“两岸人文对话”期间,由白先勇小说《花桥荣记》改编的话剧《花桥荣记》在桂林大剧院首演,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出现多次掌声,许多观众随着剧情多次流泪。演出结束后,好评如潮,有观众表示:“…[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233
    2023-11-09
  • 文学事件,是指文学现象或文学论战甚至作家的去世超出了文学范围,和政治斗争密切相关,兼具一些动态的新闻价值,特殊者甚至成为社会、政情发展的重要参照系。它虽然建立在审美意识形态生产理论的基础上,但其理论重心已由文学生产维度、读者阐释维度向意识形态方面转化。“台…[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163
    2023-11-09
  • “怀旧”如果仅从字面上看,通常是指对过去岁月的记忆、怀念与难忘之情。一般而言,怀旧(nostalgia)总是会以一种理想化以及不切实际的追忆,来展现对过往的怀想与渴望。从某种意义上讲,“怀旧”是人的一种“古老”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情绪,它似乎与生俱来,并且挥之…[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223
    2023-11-09
  •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和小说创作都需要通过语言体现其魅力和价值。虽然面对文学创作的实际谁也无法重弹“语言决定论”的老调,但在文学创作日益网络化、传媒化、俗常化的今天,在精英文学及其创作倾向正在受到冷遇甚至嘲讽的当下,重视文学语言的锤炼,在语言表达中传达文学…[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311
    2023-11-09
  • 如果说生活是一片海洋的话,那么,有一类小说,它的好不在于描绘出海洋的广阔,而在于就某一点深深沉潜下去,探测出海底世界的瑰丽与斑斓。换句话说,有一类小说,可以通过一滴水映现出一个世界,让我们看到存在的种种可能,人性的缕缕真迹。《雨衣》①正是如此。小说中的“雨…[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306
    2023-11-09
  • 一夏商最新长篇小说《标本师》(载《十月·长篇小说》2016年第2期,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单行本),是一部充满形而上意味的作品,就阅读的历程和体验效果而言,独特的故事和人物独特的命运给人留下挥之不去的萦绕与纠结。某种意义上,《标本师》是夏商艺…[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295
    2023-11-09
  • 反英雄叙事拒绝传统高大全式的“巨人英雄”,而是将英雄还原为普通的人,刻画日常生活中的反英雄。“反英雄走向了‘英雄的反面,它的出现是对传统理想中的‘英雄人物的解构,或者说是这些理想概念的破碎和丧失。”①在余华的小说中,存在这样一种反英雄叙事,它书写日常生活中…[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282
    2023-11-09
  • 带着一种缅怀的情绪追忆青春岁月,于漫长的历史跨度中全景扫描乡村与城市,在文学潮流的季节轮换中“以旧为新”,思考中国乡村向何处去,并以此清理和反省我们的知识以及所谓的知识界,为在历史大势之中重建一个世界的愿景作准备,这是刘继明的长篇小说《人境》的题中之义。在…[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316
    2023-11-09
  • 1986年北岛写过一组诗,叫作《白日梦》①。其中一段是这样的:我死的那年十岁那抛向空中的球再也没落到地上你是唯一的目击者十岁,我知道然后我登上那辆运载野牛的火车被列入过期的提货单里供人们阅读这几句诗今天读来让人惊诧,因为它提前把“80年代”的本质和结局说出…[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355
    2023-11-09
  • 庞华坚是当下诗坛一位实力派诗人,也是散文视阈一位灵悟妙觉、淡定圆融并且知道如何与心灵对话、“把一些东西放好”的作家。诗人的散文,往往充满着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诗意,这种诗意未必有赖于华丽的藻饰或浮华的装点,即使是朴素而平白的叙述,也可以在文中表达心灵的宗教,赋…[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297
    2023-11-09
  • 继2013年发表《上岭村的谋杀》后,壮族作家凡一平于2016年9月出版第六部长篇小说《天等山》,为广西当代文学画布再度添上绚烂一笔。对五十知天命,已着手构思文学回忆录的作者而言,该新作的孕育、诞生,既是紧扣时代脉搏的意外之喜,也可以称为作家三十余年来创作生…[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362
    2023-11-09
  • 抗战时期,大量著名作家汇聚桂林。这些作家与桂林在乱世中的邂逅是他们人生中一段独特的生命体验,他们在桂林生活、工作、挣扎、呐喊,他们审视着桂林,体验着桂林,也书写着桂林,他们用自己的文字从不同侧面生动地描绘出抗战时期桂林的自然与人文风貌。一、美丽的桂林乱世飘…[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421
    2023-11-09
  • 卢茜+何克勇翻译研究和文化人类学都是以文化和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作为语言转换媒介的翻译研究和研究文化与人性的文化人类学近年越来越多地被专家学者并置研究,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文化人类学的文学转向背景下,理论借鉴之风日盛。二者的学术领域各是什么?研…[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429
    2023-11-09
  • 前言说到格非,总是绕不开西方哲学、现代派和博尔赫斯等人的影响研究。他早期的作品颠覆了传统叙事所采用的完整故事,而从生活的残片中寻找真相。消解中心、涣散情节,以碎片文本来展示生活的原貌。本文从“工作”这个视角分析格非小说,对其创作风格的转向进行新的解读。在《…[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404
    2023-11-09
  • 《我在霞村的时候》①(以下简称《霞村》)写于1940年底。小说与作者丁玲本人均历经曲折,两者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错综复杂关系。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会发现该文本呈现出多重文本交混、悖反的交响曲样态;在表层文本中,“我”与贞贞的叙述声音展现出具有启蒙话语理念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社团热点作品

    栏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