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静++韩思琪电视剧《琅琊榜》在开播之初,其卖点还是“朝堂权谋、巅峰之作”,借着“男版《甄嬛传》”的标签宣传造势;然而收官之际,宣传已经变成“赤子之心、情义千秋”,俨然要与《甄嬛传》划清界限。同样是现象级作品,当《甄嬛传》在《人民日报》“比坏斗狠”的批评下…[浏览全文][赞一下]
主持人邵燕君:作为一部“现象级”的作品,《琅琊榜》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网络文学的“主流化”,而在于网络“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合流。自2015年9月中旬热播以来,《琅琊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皆大欢喜”,不但老少咸宜、男女通吃、“萌向国际”,更受到主流官方和…[浏览全文][赞一下]
姚小文++莫燕玲维克拉姆·赛斯(VikramSeth,亦有学者译Seth为赛特或赛思,除引语外,下文简称赛斯),1952年6月20日生于印度加尔各答,少年就读于英国Tonbridge公学,青年游学于东西方国际著名学府,先后于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哲学、政治学和经…[浏览全文][赞一下]
1932年末茅盾写了篇《我们这文坛》,开篇就有横扫千军的气势:“我们这文坛是一个百戏杂陈的大‘世界。有‘洪水猛兽,也有‘鸳鸯蝴蝶;新时代的‘前卫唱粗犷的调子,旧骸骨的‘迷恋者低吟着平平仄仄;唯美主义者高举艺术至上的大旗,人道主义者效猫哭老鼠的悲叹,感伤派喷…[浏览全文][赞一下]
时间:2015年12月23日下午地点:北京大学人文学苑1号楼108会议室主办: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南方文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主持:陈晓明、张燕玲嘉宾:谢冕、洪子诚、曹文轩、孙郁、程光炜作者代表:李敬泽、陈晓明、孟繁华、戴锦华、施战军…[浏览全文][赞一下]
自1985年起,在国家电影局的局长工作报告中,正式开始提出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即简称为“三性统一”的对电影作品的评价标准。此后,除历届党代会总书记作的政治报告和历届人代会国务院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从未采用过外,这一评价标准不断出现在各级领导同…[浏览全文][赞一下]
大雪天,坐火车到石家庄。脸都冻僵了,打电话问金赫楠在不在单位,她说今天都上班呢。好不容易打了辆出租到作协,先去了赫楠的办公室。她说快坐吧,先喝口热茶。原来桌子上放着杯热气腾腾的正山小种,里面泡了红枣和枸杞。牛饮而尽,不烫不凉,微微甜,又不腻,身和心瞬息暖了…[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艺新观察》为青年评论家金赫楠作推介专辑,要我谈谈对金赫楠文学批评的印象。当时未加思索就答应了,转而就有些后悔。未加思索就答应,是因为对金赫楠的批评文字还算熟悉。转而又后悔,是考虑到《文艺新观察》策划这个系列专栏,其初衷,应当不是为了泛泛地介绍几个批评新…[浏览全文][赞一下]
金赫楠一乡土,中国现代以降的历史表达和时代叙事中,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却始终语焉不详的词。“乡土”和“乡土文学”作为明确的概念被提出和反复讨论,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化的产物,更是一个对象化的过程;而乡土,作为一种审美和叙事对象,是在大历史转弯处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浏览全文][赞一下]
革命时代与后革命时代的隐秘联系“80年代”有“五四”传统的余韵。但与新文化运动有区别的是,“80年代”的开始,所预设的哲学前提是对“反革命集团”的打倒,具体办法是“拨乱反正”、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这样的语境下,革命暂时告一段落。…[浏览全文][赞一下]
郜元宝++王翰慧即将过去的2015年颇为热闹,各地举行了不少学术或非学术的活动,纪念“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从《新青年》前身《青年杂志》创刊算起)。这期间,照例又听到不少否定“五四”的论调。也是为了应景,就找出当初质疑“五四”最激烈的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浏览全文][赞一下]
做一个批评家,离不开分析文本。但文本细读与一般的文学批评还是不太一样。文本细读是一种方法,一般来说,文学批评离不开文本的解读,这是广义的文本分析。我这里说的文本细读,是一种特殊的分析文本的方法。就是说,评论家把作家创作的文本看作是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可以…[浏览全文][赞一下]
正襟危坐于电脑前,在为“今日批评家”专栏敲下这篇批评观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不知不觉中,被称作“青年批评家”已经很久了——而在我一直以来的意识中,阅读小说并把阅读体会写成文章,更多的是文学青年的兴致与兴奋所在。是的,这就是我开始写作文学批评的缘起。作为一个没…[浏览全文][赞一下]
“漓江画派”是当代中国最活跃的绘画流派之一,它聚集着大批追求艺术本真的画家,在这些画家中,有一支女画家队伍,她们有着画家敏锐的情感特质,又有着与生俱来的母性本性,她们从“女性”的视角洞察着周遭人事,体验着南方生活中各种情感,并将之与自我内心追求美好的纯粹情…[浏览全文][赞一下]
与经过文人阶层雅化加工过的精致艺术不同,民间艺术的存在形态往往具有强烈的非规范性。而当代学科明晰化之后,则强调要以规范化的学术语言对对象加以归纳和界定,故而我们的学界常常犯这样一种错误,就是拿今日的规范化概念去硬套过去的民间艺术种类,总结、整理出各种地方艺…[浏览全文][赞一下]
故乡意象、原乡书写在中国文学传统里经久不衰,恋乡、怀乡的情愫根植于人类最深处的恐惧与不安,还有对故土家园、苍茫大地的原始依恋,现代时空再一次召唤了远古的哀愁,现代文学以更为浓郁的笔墨将“怀乡”或曰“乡愁”扩充至对一种渐行远去的文化的哀悼,以文化学、社会学、…[浏览全文][赞一下]
白先勇的小说写作与中国古典文学、文化之间的关系,向来为人所重视,但正如有论者曾指出的,“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识到了白先勇受中外文学的影响很深,可是在对白先勇究竟受到了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的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又是以何种方式作用于白先勇的,在白先勇的身上,…[浏览全文][赞一下]
如果按照作家代际的区分进行整体考察,与60后、70后的作家相比,80后小说家的创作似乎还缺乏时间上的积淀,在一定程度上也还带有青春的稚气。更重要的,很多时候,这个群体还会被韩寒、郭敬明所绑架,他们符号化的光环常会遮蔽了这个小说家群体的丰富可能性。令人欣喜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时间:2015年10月9日地点:北京·广西大厦主办:中国作协创研部、文艺报社、南方文坛杂志社、广西作协与会者:李敬泽阎晶明卢仲云洪波梁鸿鹰雷达胡平孟繁华贺绍俊王干彭学明石一宁施战军邱华栋白烨陈福民张柠邵燕君杨庆祥刘颋李云雷岳雯行超李壮石才夫冯艺东西张燕玲严…[浏览全文][赞一下]
读过“广西后三剑客”的小说作品之后,我的脑海中浮现起鲁迅在《野草》自序里形容野草的一句话:“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食露,吸食水,吸食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这种“吸食”的力量和“各各夺取生存”的味道,似乎格外贴合这三位广西作家的写作。…[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