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作者
  • 赞/阅
  • 日期
  • 0/27887
    2023-11-09
  • 当代文学的中年特征陈思和在《从“少年情怀”到“中年危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视角》(《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5期)一文中,将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发展比喻为一种生命形态的成长过程,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生命线有点像人类的生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呈…[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7852
    2023-11-09
  • 单小曦如同托马斯·哈代之于威塞克斯、贾平凹之于商州、莫言之于高密东北乡,广西作家龚桂华也找到了一个讲述系列故事的独特载体——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桂北农村。近年来,龚桂华精心发掘着这片给他滋养和灵感的神奇土地,把这里的世事沧桑、人生悲欢演绎成了祖居高尚坪的黄、秦…[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7847
    2023-11-09
  • 黄伟林随着“四人帮”的垮台,1976年,中国文学迎来了新时期。1976-1989年,整个中国文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三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文坛以伤痕文学、…[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7905
    2023-11-09
  • 王彩萍研究余华与浙江地域文化的关系一开始似乎是一个命题作文,但是随着对余华理解的加深,我们越来越明晰地认识到从浙江地域文化出发是找到了一条阐释余华创作的路径的,以前对余华种种支离破碎的理解依此豁然贯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经历了一个广泛吸纳西方文…[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7936
    2023-11-09
  • 刘春因为写些东西,内心存留着几乎所有写作者都具有的那么一点点自骄和自恋,更由于写作是一种持续性的时间和智力的较量,因此,我很少认可同龄人的写作。朵渔是少数几个例外者之一。我和朵渔只见过一面,2000年8月中旬,在西安,诗人黄海担任总策划的一家青少年杂志夏令…[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7997
    2023-11-09
  • 程亚丽知名作家赵本夫在2008年初推出了他精心打造的新作《无土时代》,这是他《地母》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与前两部《黑蚂蚁蓝眼睛》、《天地月亮地》相比,主要人物在血缘上还存在一定延续性,但人物活动区域却从黄河故道上的“草儿洼”转移到了都市——比前两部小说中的凤…[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019
    2023-11-09
  • 卓今残雪作品中的人物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他们都具有强悍的生命力、永无休止的探索精神,人物只对自身灵魂感兴趣,视角始终是向内审视,且不知疲倦地进行自我深度剖析。悬念、矛盾、纠葛均来自每个个体本身。精神的形而上特征与肉体的形而下特征构成一对矛盾,矛盾双方常常互…[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078
    2023-11-09
  • 聂茂新时期以来中国作家的主体精神大致存在两种审美走向:一种是以象征性的隐喻出现的高语境文化形态,这种隐喻在现实的系统和空间中难以找到“合目的性”的对应物,它的对应物是创作主体的“精神他者”,其主体意识只能在纯粹的由影像和概念构成的想象性空间里作梦幻式的漫游…[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141
    2023-11-09
  • 王兆胜如果把人生和文学比成一个大舞台,那么应者云集、纷至沓来者可谓多乎哉!只不过有的追求在舞台上扮演主角,有的则甘愿在戏里跑龙套;有的争先恐后往前台拥,有的则远离戏台做静观状。郑云云的散文属于后者,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大红大紫的表演,至多也不过是飞鸿一闪,而更…[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165
    2023-11-09
  • 邱华栋一、背景和履历美国华裔作家中,谭恩美、汤亭亭、赵健孙等人属于出生在美国、但却能够不断地讲述中国故事的小说家。他们的父辈都是在早年来到美国,艰难开拓自己的事业、寻找自己的活路,在美国逐渐站稳了脚跟的一代人。而到了孩子这一代,就属于典型的黄香蕉了,外黄里…[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259
    2023-11-09
  • 杨庆祥张悦然把她的小说《好事近》收入到系列主题书《鲤孤独》之中,她实际上在为读者阅读和接受这篇小说设置了一个主题词,读者很容易由这个主题词出发去理解这篇作品的情绪和意义,这其实是一种带有暗示性的阅读提示甚至是诱惑。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这篇小说不是收入到这…[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234
    2023-11-09
  • 彭懿一、问题的提起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部童话像格林童话这样广为人知,它不但是世界上版本最多的童话集,也是发行量最大的童话集,时至今日,已有一百多种语言的译本。在德语圈及英语圈,它的传播范围之广,甚至堪比《圣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格林童话已经成为了人们童年记忆…[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326
    2023-11-09
  • 邢小群王林的长篇小说《腹地》,我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知道的。当时为了解1949年以后的文艺思潮,我从《文艺报》创刊号一路读了下来。查了查当年的阅读笔记,对于《腹地》竟然一个字也没有留,可见那时头脑多么正统,笔记中都是以往文学史上提及的问题及作品。对《腹…[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323
    2023-11-09
  • 李朝全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特别能直面社会现实的独特文体,近年来也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危机。一是创作者队伍萎缩,青黄不接,特别是青年作者匮乏;二是树碑立传式的广告文学、有偿报告、媚俗媚世文学的冲击,报告文学作品的战斗性、参预现实的热情和能力大大降低;三是发表园地消减…[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368
    2023-11-09
  • 陈建俄国人“发现”中国要比西方人“发现”中国早,大约在13世纪中到15世纪末的金帐汗国时期,俄罗斯人就已经知道了中国的存在。但俄罗斯在18世纪初至19世纪下半叶掀起的“中国文化热潮”却是受到西欧17世纪的“中国热”的影响而发展起来。当时,在俄罗斯人的生活中…[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360
    2023-11-09
  • 高蔚梁培辉一、由民间故事、英雄传奇替代的小说20世纪初的广西文学,小说文体发展迟滞。由于广西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学多靠口头流传,一个故事一首歌,时常堆积的是好几个时代的文化内容。广西文学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民间方式占主导地位。事实上,当文人创作小说之风还远没…[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370
    2023-11-09
  • 何雁熊元义近二十多年来,王元骧的文艺思想经过了两个发展阶段,即从认识论文艺观到价值论文艺观,再从价值论文艺观到本体论文艺观。同样。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也经过了这样两个发展阶段。因此,我们深入地反思和批判王元骧文艺思想的发展无疑有助于把握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375
    2023-11-09
  • 赖大仁这世上颇有些聪明人,总爱做聪明状,常自命不凡聪明过人,似乎早已看破红尘悟透真谛,于是就敢傲视天下睥睨一切,嬉笑怒骂纵论古今,什么都不入其法眼,而且什么都敢拿来议论,不说什么事都敢做,至少是什么话都敢说。他们一旦自以为聪明,就理所当然把大众当愚民,耐着…[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340
    2023-11-09
  • 贺仲明按照韦勒克和沃伦《文学理论》一书的观点,文-学研究生态由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部分构成,它们既共同与文学创作、文学阅读、文学出版等构成整体的文学生态,对上述因素产生必要的影响和支援,又在内部承担各自的任务。其中,文学批评直接切入文学现场,对现实…[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348
    2023-11-09
  • 严英秀近日得知《废都》解禁再版,我着实有些诧异,也很是疑惑。这样一本书,为什么在查禁十七年一后竟又再版?是因为经过十七年时间的检验,确实证明当年查禁它是错误的?还是如贾平凹当年说过的,《废都》是一部五十年后才能读懂的书(五十年还不到,现在再版是否说明“我们…[浏览全文][赞一下]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社团热点作品

    栏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