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作者
  • 赞/阅
  • 日期
  • 0/29050
    2023-11-09
  • 蔡毅一、从意味到趣味的滑落纵览当今的文艺创作,一个最明显的趋势便是,它愈来愈被“趣味”左右,而不是被“意味”引导。“趣味”与“意味”表面上只一字之差,事实上却有着品质上的天壤之别。“意”和“趣”虽然都是一种精神性的抽象存在,通常不能为视知觉所直接感知,这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071
    2023-11-09
  • 文学形势的变化见到这样一条网上留言:“读现在的小说,没动心感,远不如直接读新闻、时评、历史、随笔和杂文。”只要不否认事实,任何人都能从这条信息中读到广泛、普遍的民间认同,感到当今小说所面临的重大危境。小说创作从产生开始,不管是推崇或排斥美与丑、正与邪、光明…[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111
    2023-11-09
  • 江非我和霍俊明相识于2004年秋天的北京,直到2007年冬天才在寒冷而美丽的额尔古纳大草原开始小声地交谈,但到了2008年秋天,当我们又一次在祖国之南的海南岛相逢,却只是静静地坐着,几乎什么也没说。好像“说”已经离我们很远了。真诚、沉静,让友谊和对于诗歌之…[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135
    2023-11-09
  • 陈超一现在,当我面对霍俊明的诗歌批评要说点什么话时,我想起了我们之间的两次谈话。记得八年前,当霍俊明以绝对高分通过硕士入学考试站到我面前时,我在教研室和他认真地谈过一次话。内容大概是他说这一生立志要搞诗歌研究和写诗,而我则说,先不必急于定什么“志业”,学习…[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227
    2023-11-09
  • 霍俊明在海子亡故二十周年之际,似乎海子的一切已经“盖棺论定”,但是海子1983年完成的第一本油印诗集《小站》的公开出现和迟来的“重生”成为重新认识海子诗歌和人生的一个重要契机,也为反思中国当代汉语诗歌恶劣和失衡的诗歌生态问题提供了平台。《小站》无论是在思想…[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291
    2023-11-09
  • 吴义勤先生是中国内地徐訏研究的开拓者。20世纪90年代初,他的硕士论文《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论》对徐訏的文学创作进行了系统的学理分析,让这位在现代文学史上曾名噪一时,但其后久被内地学界淡忘遮蔽的人物浮出话语地表,很有拨云见日之功,论文出版后获得了江苏省社…[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325
    2023-11-09
  • 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价值观念的日趋多元,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代际冲突”逐渐成为人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高度关注的问题,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文学创作也不例外。这种“代际差别”,最突出地体现在50、60、70和80年代出生的几个重要作家群中。他们不仅在…[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401
    2023-11-09
  • 1999年,鲁枢元先生曾于《南方文坛》(当年第3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向内转”》的文章,对他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向内转”思想及其在中国文艺理论界造成的影响做了详尽的回顾。十年之后,再对先生的文艺思想做一番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他文艺观的转变。这种变化集中…[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383
    2023-11-09
  • 南帆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引用了伍尔夫的一句话,“不惜代价来揭示内心火焰的闪光”。因为熟悉伍尔夫,读时只见一句,却知是她谈论乔伊斯时说的,说此话在1919年,文见《论现代小说》,90年前的这句话的前后文是:Mr.Joyceisspiritual;heiscon…[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451
    2023-11-09
  • 吴俊一、文学批评的趋势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自觉融入了全球化历史发展的进程,由此发生并形成了整体性的社会转型。这种转型构成了文学批评发展的宏观背景。一是制度的结构性改变。说起制度,并非特指政治制度,而主要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一般制度。制度的“结构性”…[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446
    2023-11-09
  • 王干博客随着网络兴起,日渐繁荣,博客高度的个人性和随机性,是一个开放社会才有的表征,对写作者而言,可以最大限度实现创作自由和发表自由。但是给博客定性是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网络和博客的高速发展,让研究者来不及给它一个准确具体的定位,但我们不能等这一新兴的媒体…[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509
    2023-11-09
  • 范小青以往的小说现实主义艺术特点十分明显。属于那种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式的从容不迫的南方叙事。但是到了她的新长篇《赤脚医生万泉和》。这部作品传递出来的感性生活经验是那么富于原创性和独特性。而这样一种原创性和独特性就很难用既定的现实主义理论框架来简单地…[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539
    2023-11-09
  • 汪政让我们换个视角或方法来看待长篇小说,比如将其看作一个生态。我们知道,生态的存在与发展取决其多样性。生态的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如果将小说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我们就会关注它的类型,它在文体与风…[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534
    2023-11-09
  • 众所周知,长篇小说是一种极具“难度”的文体,是对作家才华、能力、经验、思想、精神、技术、身体、耐力等的综合考验。正因为这样,曹雪芹写《红楼梦》才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但在当下,我们却看到许多作家却把长篇写作看得极其容易和简单。有些作家的文学修养和文学素…[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464
    2023-11-09
  • 尽管当下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五花八门、多元共生的表面繁荣状态,但是有关长篇小说的问题仍然显得引人注目。按照各类统计,现在每年都有将近七八百部长篇问世,高峰年份当在一千部左右甚至更多。如果考虑到整个新中国成立“十七年”的长篇小说不过三四百部的话,那么当下的出版数…[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469
    2023-11-09
  • 胡平当前长篇小说创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写什么”的问题。从1985年文学革新以来,我们一直在说,写什么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怎么写。二十多年过去了,怎么写的问题已经解决得比较好了,尤其是中、短篇小说,也包括一部分长篇小说,在怎样写上有了很大进步,可是,写…[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523
    2023-11-09
  • 白杨从1965年到1971年的几年间,在美国执教的白先勇先后在台北的《现代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十余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的大部分篇章后来被编辑成短篇小说集《台北人》{1},交由晨钟出版社印行。历经岁月的淘洗,《台北人》不但有了韩文版、英文版、法文版,在中国内地…[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543
    2023-11-09
  • 城市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俗世化的过程。因此,城市化作为现代化的表征,其核心即是现代性。惟其如此,城市化对于乡村化来说,是一种转型,即知识的转型、价值的转型、审美的转型、道德的转型、理想的转型,以及由此统摄而成的精神的转型,或者说,这种转型就是文…[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527
    2023-11-09
  •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内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社会形态出现明显的转型。它正从原来全盘政治化的专制形态逐步演变为经济优先、安定团结第一的商业化社会,一切向权看的革命时代被一切向钱看的小康时代所代替。同时也出现这样的新景象,即政治权力与知识精英与商业资本…[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614
    2023-11-09
  • 引言:当代乡土叙事的“喊丧”声调2009年,刘震云出版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令文坛颇为震惊。刘震云这些年不知不觉就成为中国当代最激进的写作者,从《故乡天下黄花》开始,他对“故乡”——乡土中国的家园的书写,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热情和力量。经过《故乡相处流传…[浏览全文][赞一下]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社团热点作品

    栏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