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校园
文章内容页

天之未丧斯文也

  • 作者: 意林绘阅读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1848
  • 朱素瑶

      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经过匡地。匡人曾遭受鲁国阳货的掠夺残杀,便误抓了相貌很像阳货的孔子。孔子被拘时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他自信满满,集传承文化重任于己身,认为既然上天让自己担此重任,就不该命丧匡人之手!孔圣人深沉的文化承担意识,是一种强大的自信,指引着后世的有志之士,继往开来。

      穿越时空,我仿佛看到两千多年前那个瘦削的身影“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 他纵使受拘于匡、遭难于宋、绝粮于陈,但是始终不放弃信念,持道如怀瑾握瑜,周游列国,是儒家文化的拓荒者,如木铎号召天下。

      残酷的现实与丰盈的精神格格不入,这是生活的遗憾,但有些人永远愿意在跌跌撞撞的现实中,任精神天马行空,给人生增添耀眼的颜色。是什么让他们坚持理想,不忘初心?是自信。

      德国哲学家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一语道出肩负使命拓荒者的不易,但同时他也无比自信:“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正如同夜空的璀璨之星,曾经孤独地燃烧着,直到很久很久之后,它的光芒,才抵达世人的眼睛。直到世纪转换,人们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到先知的启示。所有的一切终于印证了先哲的话:“总有一天我会如愿以偿。”的确如此,他死后方生,并且永垂不朽。

      尼采高度相信自我,相信未来,我想,他当时的内心所思,正如食指的诗:“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相信未来,何尝不是对自我判断的笃信不疑?

      他们都是历史的拓荒者,他们宁肯自己向着最艰险处出发,因为他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远方的使命,在荒野,却不会迷路,不会迷惘,为使命而披荆斩棘,为抵达而特立独行。历史需要拓荒者的背影引导芸芸众生,而那无上荣耀的使命感,正是照耀在拓荒者自信前行的灯塔。他们以昂扬的自信之姿,行走在天地间,超拔生命的高度。

      莎士比亚曾豪言:“纵是拘我于果壳之中,我亦能为无限宇宙之王。”孟子有言:“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纵然面对千万人阻止,我也勇往直前。自信和勇气从来都是孪生兄弟,信心给自己打气,勇气促自己奋发前行。

      古往今来,莫不如此。圣人贤士们深谙自己所处的时代,不惧黑暗,该干什么必须干什么。他们是睿智的,是奋勇的,是充满热血的,更是自信的!

      星火相傳方能斯文未丧,吾辈当担此使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应如先贤般,充满自信,开创未来。

      点评:本文以“自信”为话题展开论述。首先,作者先由孔子受拘于匡、遭难于宋、绝粮于陈的事例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信,让我们坚持理想,不忘初心。接着,作者引用尼采的诗句加以分析,有力地阐述了“自信,来自于我们对未来的笃信不疑和社会使命感”。紧接着,作者引用名人警句和列举事例,进一步论述自信与勇气的关系:信心给人打气,勇气促人奋发前行。最后,作者亮出本文的写作目的:希望我们能以先贤为榜样,相信自我,勇于承担,开创未来。全文论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结构严谨。另外,本文用语典雅,文采斐然。例如,作者引用或化用名人警句,不但佐证了自己的观点,还彰显了作者深厚的语言积淀和文化底蕴,从而博得读者的青睐。(特约教师: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戊戌中学 陈平英)

      本文标题:天之未丧斯文也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168109.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