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校园
文章内容页

上海格调

  • 作者: 读者·校园版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8969
  • 胡伟立 淳子

      

      20世纪80年代,上海曾流传过两位耄耋老人的佳话。这对老夫妻已经相伴69年了,丈夫李九皋91岁,妻子陈素任96岁。

      1936年,李九皋在电台当英文音乐节目播音员,“大人家”出身的陈四小姐陈素任迷上了他的声音,经常打电话点歌。

      有一次,陈素任去做头发,跟店老板闲聊起她迷恋李九皋的声音,店老板随意应答说:“这个英文主播是我的同学,你想认识他吗?”

      陈素任是个个性很强的人,当年曾不顾家庭反对,坚持学骑自行车,上街抛头露面,骑车兜风;后来又执意学开汽车,带着同学开着汽车,风光一时;甚至向刚刚成立的中国飞行社缴了昂贵的学费,学开飞机,成了飞行社第一批女飞行员。

      陈素任通过店老板认识了李九皋,两人开始了热恋的玫瑰人生。他们相濡以沫地走过了几十年风雨磨难、生离死别的日日夜夜,步入耄耋之年,晚年生活的浪漫格调还是让上海滩的后生们惊艳。

      二老家附近有家菜馆,陈素任腿脚不好,李九皋每天晚上搀着她上这家菜馆吃饭。

      一连十几年,每天坐在固定的座位,点几样精致的小菜。回家后,二老像集邮一样收集起上千张用餐的收据,珍藏那份温馨的醉意。

      “文革”中,李九皋被关起来了。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在瑞金医院当医生的儿子,因为父亲的“问题”受到牵连,清高孤傲的他忍受不了侮辱迫害,自杀身亡。

      医院派人告知这个噩耗时,陈素任正在家里剥毛豆,她一听愣住了,轻声缓慢地对来人讲了一句“谢谢侬”,然后低下头继续剥她的毛豆。直到那篮子里的毛豆剥完,她起身用手掸掉衣襟上的尘屑,收拾那堆空豆荚时,眼泪才哗地涌了出来。

      医院派去的人站在那里,不知所措。他来前心中设想过女人听到噩耗后的各种反应,或晕厥过去,或失声痛哭,或破口大骂,或者揪住他叫嚷:“还我儿子!”可是,这个上海女人“谢谢侬”三个字中的矜持冷峻,却让他毫无思想准备,不寒而栗。

      上海闲话中内敛的功底是多年修炼而得的,城市文明是长期熏陶而成的,浸润着上海人“讲究面子”“以柔克刚”的低调精髓。

      也许是因为开埠较早,上海人很早就相信本·琼生三个世纪前的那个说法:“语言最能表现一个人。一张口,我就能了解你。”

      (流泉摘自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格调》一书)

      本文标题:上海格调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264450.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