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海天散文似水年华
文章内容页

年味(1)

  • 作者: 南山2020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5-05-10
  • 热度271
  •   几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我现已近古稀之年。回忆一生,最快乐的时光还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我十三岁便离开家乡到文城上学,文城是我当时到过的最远的地方,整个童年时代都是在农村的家乡中度过的。

      年关将至,小时候过年时的欢乐情景不时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挥之不去,像放映电影一样,一幕幕在我的面前呈现。

      除夕那天,祭拜祖先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从我五、六岁记事的时候起,我的家族已分成五六个家庭。祭祀仪式在祖公屋举行,当时祖公屋已不住人,专门用来存放列祖列宗的灵位。各家各户的祭品是一样的:一只当年养的最大的器官齐全的“鸡腌”,一块切割齐整的猪肉,一对大大的“金鲮鱼”,一盘12个鸡蛋或鸭蛋,几碗满满的白米饭,当然米酒是必不可少的。待到各家都拿齐了,往往摆了满满的两张八仙桌。我的爷爷、伯公、叔公早已下南洋谋生了,按照辈分父亲是家族中的长辈,这个仪式理应由父亲主持。父亲少年时读过几?年村塾,人民公社成立后,担任大队兼生产队会计,对这件事并不上心,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主持这个祭祀仪式。这个仪式一直都是由三堂叔主持的。三堂叔是个文盲,个子不高,但身强力壮。生产队时期公社孙书记到我村蹲点抓生产时,送给他一个绰号“铁甲车”,一次能从一里多路远的水田中挑回二百多斤的稻谷。现在这辆“铁甲车”虽然生了点锈,发动机还好,现年96岁。三堂叔上香请公后接着烧“金银”(冥币),全部“金银”烧成灰烬后,还要用米酒围起来,燃放鞭炮,整个仪式才宣告结束。每年的这一天,母亲都告诫我们几个孩子,做公前是不许吃任何东西的。要让先人先吃,后辈后吃。由于各家各户送来的“金银”很多,烧“金银”通常会持续好长一段时间。几个孩子已饿得肚子“咕咕”叫,望着几只油光闪亮的大“鸡腌”,口水一直往肚子里咽,巴不得早点听到鞭炮声。记得有一次,父亲看着这么多的供品,当着众多族人的面说:“你们今后要记住,公婆父母活着的时候,要多给点好东西他们吃,待到他们过世后,你们摆上再多再好的东西也只是自己享用,你们说对否?”众族人点头称是,至今我还不忘父亲的这句话。

      除夕夜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天还未黑,母亲就煮好一大锅暖水,把几个孩子从头到脚干干净净地擦洗一遍,给我们穿上新衣服,拿出用红纸包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每个孩子,并反复叮咛:“明天是初一,初一就是年,不要骂人,不要打人,不要说‘死’字,谁都要记住哦!”从除夕夜开始,家中每个房间都要点上一盏小煤油灯,至少要亮三个通宵,祖公屋的灯要一直要亮到元宵节。

      夜幕降临,整个村庄都亮堂起来。上半夜,村庄像往常一样平静。燃放鞭炮是从凌晨开始的。凌晨一到,邻村及村中便有“噼噼啪啪”的炮竹声响起,断断续续一直响到天亮。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哪家有炮竹声就蹿到哪家去拾炮,一直玩到天亮,收获颇丰。回到家时,家中“贡火粺”的仪式已完成。“贡火粺”很讲究,煮米饭一定用“海棠柴”,母亲已在饭桌上摆好六碗饭顶上有一小撮赤砂糖的白米饭。初一是不杀鸡的,所吃的鸡肉都是除夕杀的鸡。母亲往往加点酱油和砂糖再爆炒,吃起来更香。母亲还把一个咸鸭蛋放在我的面前说:“吃了这个蛋,脱了壳,你就大一岁了。”

      “冲啦!我五岁啦!”

      “我昨晚讲的话你都记住否?”

      “记住了,不骂人,不打人,不说‘死’字。”

      “记住就好,不骂人,不打人,不说——,哎,好啦,好啦,去玩去玩,饿了吃,吃饱了又去玩。”

      大人在这一天也是不干活的。

      真是一年一个正月“初一”,做农人难得清闲的一天。

      本文标题:年味(1)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372536.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