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八年高考结束后,在父母和兄长的支持下,我决然放下一切农活,到铺前镇近郊我姐姐的家中寄宿,再次回到文北中学全身心地插班参加高考复习,迎接一九七九年秋季的高考。
当关心我的老师得知我仍然坚持报考英语专业时,认真地和我分析:学校没有高水平的英语教师授课,此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铺前地区仅有一名考生被海南师范专科学校英语专业录取,再没有第二个人!建议我放弃,改报中文专业。
然而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就是对英语太兴趣了,爱好成为执着的坚持,我最后还是选择了英语,并暗地里下定决心:不管别人如何看、前面的道路有多艰难,一定要成功,用事实证明自己!为了达到目标,我每天早上坚持6点前起床,夜间12点才睡觉,全身心地投入到艰苦的学习中。
在平时,除了每周按时回校上4节的英语课和到英语老师张光盈家中请教外,找出文化大革命时期广东省教育部门编写的初、高中共8本英语教材和从我当教师的嫂子处找到一九六五年前出版的部分初、高中英语教程逐章自学,在认真学习每章节课文内容的同时,坚持做课后练习,由于平时基本上没有老师纠错,我自创了一套自学方法:先将每篇课文中的对应中文抄写下来,对课文中没有中文注释的,则将其翻译成中文,再将中文翻译成英文,接着与课文中的英文进行对照纠错。对课文中的新单词和词组逐一抄写在小纸片上,注上音标和对应的中文,利用平时上学校路上、或饭前、饭后和晚上睡觉前的零碎时间死记硬背,并要求自己每天必须熟记不少于15-20个新单词或词组、每1-2天必须学好一篇新课文。为巩固所学知识,每次在开始学习新课文之前,首先复习前一天所学的课文内容,待真正掌握了再接着开始新课文的学习,并在一周后进行一次小结,周而复始,稳步推进。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虽然耗费大量时间,但还是很有效的。
此外,为了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出门时,当看见某一件物品或某种情景,我就喃喃自语,试着用英语进行表达,争取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和巩固已学知识。有时在上学路上,由于低头看书不看路,将快要碰到路边的树木时才收回脚步,简直到了废寝忘食、走火入魔的地步。
记得有一次,我一个人在我姐姐家自学时,由于精神高度集中,当邮差将信函送到我姐姐家并叫我接收信件时,我竟然没有注意到,直到他走近轻轻地拍着我的肩膀提醒我,我才慌乱地从书本中回过神来。当从他手中接过信件的那一刻,他微笑着对我说:“小伙子,今年你如果考不上大学,天都无眼了!”
在那一年里,可把我姐姐一家害苦了!因为除了我姐夫在当时的乡镇农村合作社当铁匠每月获得20多元的劳动报酬外,我姐姐是以种地为生。他们既要哺养四个未成年尚在上学的孩子,还要补贴我和我弟弟俩人每天的生活费用。因为当时我其中的一位弟弟也一同在我姐姐家寄宿回校复习。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特别是对于一个从事体力劳动,且子女众多的家庭来说,日子的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艰苦的付出,终于迎来了可喜的回报,我成为了当年文昌县报考英语专业的两名入围考生中的一员!我的总成绩是:总分262分、其中英语66.5分、口语3分。总分比专科院校的入围分数线高出2分,而英语专业分则比入围线的55分高出11.5分;而另一位入围的中学英语老师的成绩是:总分305分,英语专业分55.5分、口语不详。
当我高考入围的消息传到学校,曾经反对我报考英语专业的老师由衷地发出感叹:“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可惜的是,由于总分相对较低,我末能被本科院校录取,而海南师范专科学校当年又没有开设英语专业,广东省其它地区的专科学校也仅招收本地考生。因此,我遗憾的落选了,但我弟弟则顺利地被海南医学专科学校录取!
通过这次高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的自信心和家庭声望。因为当年铺前地区报考大专院校的考生仅有3人入围,其中2人花落我家,当镇政府把大红喜报张贴在镇闹市中心的墙壁上,并鸣炮祝贺时,一度引起了整个地区的轰动,成为美谈!
这一次的落选,对我的打击还是极大的,当看到别人高高兴兴地上大学,特别是那位英语教师被华南师范学院录取,而自己则名落孙山,内心感到失落和充满了沮丧,但并没有完全让我失掉信心。当时,村里兄弟曾打算通过他在外县当小学校长的亲戚介绍我到他们学校当民办英语教师,但被我婉言谢绝了,因为我知道那不是我的理想。其实我好像是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已经看到理想的彼岸,怎么能轻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