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16通知到【十六条】
五十多年前,在中国大地上爆发的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发生的最大的一场政治运动,它的发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那么,它是如何发生的呢?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抛出了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吹响了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号角。
1966年2月,以彭真【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市市长】为首的五人文化革命小组拟成了【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即【二月提纲】,决定把吴晗【北京市副市长】的问题限制在学术问题上,对此,毛主席感到非常不满。3月18日至30日,毛主席多次同康生、江青、张春桥的等人的谈话中指出:所谓“五人小组汇报提纲”混淆阶级界线,不分是非,是错误的。强调要支持左派,建立队伍,进行文化大革命。
4月16日至20日,毛主席亲自主持政治局会议,对彭真的“反党罪行”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决定撤销【文化革命五人小组汇报提纲】,撤销原来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重新建立文化革命小组。
5月16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主席亲自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通知】宣布,撤销彭真具体领导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重新设立以陈伯达为组长,江青为第一副组长,康生为顾问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隶属于中央政治局常委之下,直接、具体领导“文化大革命”。
中共中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完整地提出了“左”倾理论和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依据,标志文化大革命开始。
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发表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暴风骤雨之势展开,在中国,一场空前的大动乱开始了。
1966年8月日至1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毛主席亲自主持制定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这个纲领性的文件,具体指导正在进行的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十六条】是毛主席指定陈伯达负责起草的,中央文革小组多人参与了起草工作。
1966年7月16日,陈伯达交出供讨论用的第一稿,题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问题】。最初并没有十六条,而只有十三条,毛主席阅后并作了修改。
7月26日,印发第二稿,以供第二天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预备会议讨论。题目取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形势和党的若干政策问题】。
7月29日,根据讨论的意见作了若干修改,印发第三稿,题目改为【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这一题目是毛主席提出来的。
8月3日,经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讨论,又改出第四稿。
8月8日,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
“十六条”是“二十三条”和【五、一六通知】的“左”的继续,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纲领性的文件,其后果给中国带来了无穷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