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 文章标题
  • 作者
  • 赞/阅
  • 日期
  • 0/113403
    2018-01-06
  • 给女儿取名字,我费劲儿不小。按理说,我只有一个字的权力。一个字,对于我这个搞文字工作的来说,还真算不的什么。但我总认为好名字让前面出生的女儿的同辈们给取完了,想个好的还真不容易。原因是在我们家女儿这一代人中,从长兄和仲兄的子女们开始,除了姓氏“千”姓以外,…[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15795
    2018-01-06
  • 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也不知怎么地,愈是在过年,愈是在过年期间的夜里,一觉从梦中醒来,却总是禁不住想起童年时让我千思万缕的姑奶(豫北方言称叫“老姑”),因为在我看来她命很苦。在我的印象中,姑奶的个子很高,很挺拔,大概有一米七左右,这在那时故乡我所知道的老人中实…[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13320
    2018-01-06
  • 家乡人说的故土,就是已过世前人的那片坟地。第一次回到阔别27年的豫北故乡后,我首先想到的事是要到父亲的坟地去看看。回故乡如不看故土,等于没回。在未回故乡之前,我曾经这样想,这次回来,一定要到父亲的坟地去,给过世多年的父亲立块碑,以示怀念。我将想法讲给二哥听…[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13568
    2018-01-06
  • 时间过得真快呀!转瞬之间,我已经离开故乡33年了。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故乡水。虽然在异乡生活这么多年了,却仍是割舍不了对往昔故乡的思念之情。尤其在月朗星稀的晚上,我不知道有多少次面对窗外的月光,细细地品着“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浏览全文][赞一下]

  • 5/115583
    2018-01-06
  • 老菜园起始叫菜园,后来又有了一个新的菜园,这菜园便被生产队里的社员们称之为老菜园了。老菜园不知道在世间存在了多少年?也不知道几辈人在老菜园种植过蔬菜?在我的记忆里,严冬过去,乡亲们想吃新鲜蔬菜了,就期盼着蔬菜一天就能成熟,恨不得将积攒下来的人畜粪肥都上到老…[浏览全文][赞一下]

  • 3/118168
    2018-01-06
  • 往往和同事们谈起各自故乡的春节时,就会争论不休,个个都是口悬若河,滔滔不绝,各有各的风俗,各有各的习惯,有相似的,有相同的,有不同的。因此,很想将自己童年时在故乡时过年时的情形回忆出来,和同事们探讨一下。故乡的人都将每逢的春节称为过年。我已经多年没有回故乡…[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14403
    2018-01-06
  • 离开故乡三十多年了,对故乡的土地却记忆犹新。故乡有十个生产队,别的生产队的土地情况我不清楚,但对于我们家所在的第七生产队的土地却熟悉的很。顺路地我们第七生产队的土地都在村北。这是村北边一条南北走向的土路,顺路刚出村东侧的这块地称为“顺路地”。我最早的印象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 1/116245
    2018-01-06
  • 在异乡19年的生命里,归乡常是一种梦景。在梦景中,故乡还是那样的陈旧,没有变化,那黄褐色的土地,那布满泥泞的村道,那蛙声如潮的池塘,那被盐碱侵蚀了墙根的幽巷,一切还是原来的模样。一2002年,我做梦般地踏上了回故乡的火车,心情是那般地激动,觉得车轮转动的速…[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14420
    2018-01-06
  • 一天上班,听两位女同事在聊天,话题是上小学的女儿要过生日了,让妈妈提前订做个大蛋糕,孩子怕小了前来祝贺的同学不够吃。坐在旁边电脑前工作的我不由得分了心。心里想: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无比。在我的童年,过生日不要说吃蛋糕了,见都没有见过。想想我童年时母亲给我过生…[浏览全文][赞一下]

  • 1/113371
    2018-01-06
  • 和平渠是边城乌鲁木齐各族人民的生命之河。多少年来,它用有限的水资源滋养了百万边城各族儿女,为边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各族人民带来了喜悦和幸福。和平渠过去的历史和平渠始建于1942年,是在晋庸渠基础上地方人工扩建而成,渠水源自于海拔3840…[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13560
    2018-01-06
  • 象我们这把年纪的人,已笨得像头猪。要是有点自知之名的话,就能够意识到已写不除什么不朽之作。然而,不知为什么,却鬼使神差地写呀写,你说这是犯了哪股邪呢?我还有一个毛病,就是刚刚在别人要睡着的时候来灵感,写兴奋了还嘟嘟囔囔,搅得一家人不得安宁,这不是老没正经吗…[浏览全文][赞一下]

  • 3/115744
    2018-01-05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青灯一杯酒,千里故人书。”从古诗句中,可见过去书信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位置。由于电脑网络的普及运用,时下人们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方式、手段越来越便捷灵活,即使天各一方,远隔千山万水,拿起手机来一拨就通,更可以在互联网上聊天,还可通过…[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16166
    2018-01-05
  • ??爷爷1942年是因身患严重肺病去世的,终年59岁。据母亲回忆说,在爷爷去世的两年前,即1940年,她和父亲结的婚,当时父亲21岁,母亲17岁。爷爷没有患病之前,父亲在焦作市郊的一家国营农场工作。爷爷患病后,叔叔年龄还小且还在上学,奶奶负担过重,父亲不得…[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17162
    2018-01-05
  • 我的家乡是河南省武陟县乔庙乡千村。武陟县原名木栾店。1948年10月,武陟全境解放,1949年8月,中共新乡地委建立后,中共武陟县委属新乡地委领导。当时的学生唱着这样的歌曲庆祝胜利:“九月二十一,解放木栾店,老百姓才能过上太平年”。由此可见,我们的家乡千村…[浏览全文][赞一下]

  • 1/116176
    2018-01-05
  • 儿子鹏宇已经九个月了,几乎是天天想着法子“搞破坏”,让带他的妻子很是头疼。卧室大床边放了一张四围有着栅栏的小床,是计划给儿子睡觉用的,但他死活就是不愿意在里面睡。没有办法,就将这小床当做儿子衣服和其它对象的放置框。儿子睡醒后,会一咕噜坐起,摇摇晃晃地站起来…[浏览全文][赞一下]

  • 4/116370
    2018-01-05
  • 姐姐在我们兄弟姊妹几个中排行老大,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因为是秋天生的,所以奶奶就给她取了个名字叫千秋季。据母亲说,为这名字,邻居们认为不好听,但奶奶终究没有再改。姐姐只上了一年小学,就在邻居家一个比她稍大一点的小姐姐的撺掇下不上学了。用现在母亲的话来说…[浏览全文][赞一下]

  • 1/116070
    2018-01-05
  • 在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故乡村子里不管谁家里有红白喜事,都要请一个打杂的四处张罗着到左邻右舍借盆、借碗地办饭席。我们生产队有一个名叫胡闹的人缘不错,是打杂的老手,凡是熟识他的家里都爱用他。俗话说: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一天,村里有家人办喜事,就请了胡闹…[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16844
    2018-01-05
  • 舅舅是母亲唯一的弟弟,也是姥姥、姥爷的独子。母亲是家里的老二,母亲上面是排行老大的大姨妈,下面是排行老三的舅舅,舅舅下面是排行老四的姨妈。在姥姥、姥爷的几个子女中,舅舅是他们独一无二的男儿。听姥姥说,自从她嫁到姥爷家就发现这是一家很穷的人,姥爷从小没了父亲…[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15514
    2018-01-05
  • 我们的军营,地处天山腹地深处,远离城市乡村。多少年来,从这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军营里,也不知道走出去多少批军人。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兵总是要来,又总是要走,但这块如铁的营盘,却永远也不会走的。军营四围皆山,山上一年四季干坼灰黄,…[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14909
    2018-01-05
  • 大年初八,春节假期后上班的第一天,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在QQ里遇到了小燕(老家二姑的女儿)的丈夫“老北京”。他在QQ里说:“来顺舅(他是随小燕叫的)病逝了,你知道吗?”“不知道呀!他得的什么病?什么时间病逝的?”我问。“我妈(小燕的母亲)上午打电话来说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