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华文文学》(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汕头大学主办,是中国内地首份专门发表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作品和评论的刊物。杂志创办后,立刻激发了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爱好者极大的创作及研究热情,纷纷争先恐后投稿,其中不乏一些潮汕籍海外华侨华人创作的有关家乡的作品。
文集访问量: 5655 次
音乐列表
丰云摘要:新移民对异质文化的接纳终须经历自己母体文化的过滤和甄别才能最终融汇一体。这一历程可能会贯穿他们移民生活的始终,遍布他们移居生活的各个场景。职场是这些场景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因为职场是移民母体文化与定居地主流文化直接交接的社会空间。在新世纪...
摘要:本文以李泽厚的“乐感文化”和刘再复的“罪感文学”为题,通过重构两者之间的隐秘对话,来勾勒新时期文化反思的两种路径。在李泽厚描绘的“由巫到礼,释礼归仁”的儒学情理结构中,先秦儒学以此世之情为本体,孕育了与西方救赎文化截然不同的“乐感文化”。这...
刘登翰摘要:对于美国,王性初始终未能完全融入。说到底他还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外来人”。就在这个“进入”而未能完全“融入”的精神空间,王性初营造着自己的艺术世界。本文总结王性初诗歌写作两个侧面是:“冷眼看美国”与“深情怀故土”。关键词:王性初;诗歌...
摘要:顾城在我头脑里的形象是多面多样的,尤其是当他和谢烨的悲剧性事件发生后,在很长时间里,顾城的形象被戏剧性的死亡所覆盖,以至相当长的时间里,我想要回忆他原来的样子、言谈都很难。关键词:诗人顾城;悲剧;80年代。中图分类号:I03文献标识码:A文...
王文艳摘要:《华文文学》创刊于1985年,是中国大陆创办最早的一份专门发表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作品和评论的杂志。本文以1985到2017年的《华文文学》为研究对象,指出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华文文学》(1985-1999)逐步推动...
摘要:新移民文学研究为什么一定要沿用后殖民批评的术语,能否探讨新的路径,本文对流散这一概念提出质疑并进行探讨:认为用“移居”取代“离散”更为科学、准确,符合学界研究新移民文学的现状与实际。论文从三方面进行论述:一、离散概念的含混与倾向;二、全球化...
卢筱雯摘要:中国当代诗人自上世纪80年代始,有些因政治原因或自主移民而离开中国,在境外开启另一片书写的天地,他们向内关注自我与身份之间的关系,向外延伸至诗学建构及国家叙事的课题,丰富了汉语诗学的内涵。本文围绕北岛离境之后的诗歌创作,探讨他的诗歌如...
胡王骏雄摘要:出国之后,杨炼的诗歌创作取得了卓越的成果。诗人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空间诗学”观,在诗歌创作中以智力取代时间,构建起精神宇宙与外部世界互通互融的诗意空间,它们围绕着诗歌这个恒定的圆心层层荡开,又层层深入,最终构成了诗人“同心圆”式的...
吴学峰摘要:台湾美女作家林奕含的自杀震惊了海峡两岸,从她的文学书写和呈现出的女性意识来看,林奕含应该被纳入“张派”作家的谱系。张爱玲较早就有鲜明的女性意识,知道女性很难摆脱男权统治,文学书写能较好地结合独立决绝与世俗世故。胡兰成高度肯定女性的历史...
王迪摘要:张爱玲学已是显学,但收录在《传奇》中的《心经》一直因其“晦涩”而被放入边缘之地,这与其奇异的伦理书写不无关联,此文通过戏剧性这一视角重读此文本。张爱玲不仅深受中国传统戏剧的影响,更与近代话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代话剧发展的高峰期正值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