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新批评)
《上海文化(新批评)》是目前全国唯一全方位介绍上海的综合性月刊,以“权威性、资料性、可读性”使“立足上海,反映上海,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原定办刊宗旨得以具体化。杂志全方位地向海内外读者介绍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整体形象及发展变化的各个层面,同时也为政界经界的各种决策提供最新的、翔实的动态报道。
文集访问量: 4126 次
音乐列表
李庆西这部大书,既是表现忠勇节义的英雄叙事,何以又成了玩转谋略的优胜记略?鲁迅对《三国演义》多有负面评价,在一次讲演中列其“缺点有三”:曰“实多虚少”,曰“描写过实”,曰“文章和主意不能符合”(《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四讲)。这里不拟讨论前两条...
洪磊471990年代中后期,栗宪庭在一份报纸上撰文,评说新摄影,摄影定义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框架内。现在能回忆起来的,文中大概议论了徐一晖,罗永进,安宏,赵半狄和我的照片。栗宪庭说,“徐一晖用当代形象去模仿和置换文革的典型形象,如模仿文革流行的一张...
钟鸣旦莫为译李平校耶稣会在华使命的四大特征17至18世纪,耶稣会的在华使命可以概括为四大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对中华文化采取“适应性政策”(policyofaccommodationoradaptation)。最初来华的耶稣会士穿戴佛教僧侣的装束,...
李伟长自从手机有了摄像头,它就不只是通讯工具了,有一部分功能变成了相机。后来又成了MP3、游戏机、电视机和阅读器。打电话的原始功能,不断地被稀释,似乎变得可有可无。描述手机的概念变得困难重重,它既是一个工具,也是一个玩具,还是一个道具。未来,它大...
娄林以德语写作似乎是德国著作家的天然做法。但是,尼采晚年在《偶像的黄昏》中说:“时常有人问我,我究竟为什么用德语写作:在任何地方我都不会像在祖国那样,被更糟糕地阅读。不过其实有谁知道,我是否还希望,今天仍旧被人阅读?”尼采对作为一个特定地域的德国...
皮埃尔·乔瑞斯杨东伟译王家新校策兰的作品是一个不能被攻占的堡垒,一片不可征服的风景,一个“超星系的”宇宙在保罗·策兰去世三十四年之后,他作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德语诗人的地位得到了确认。他的全部作品,包括散布在十一部诗集中九百页诗歌,二百五十页...
王志军一最早读到徐芜城(徐沪生),是通过“副本制作”的小集子《一个青年的肖像》(编辑鲁毅),大约只有五六十页,立刻他就成了我心中当代汉语诗歌十多位第一流诗人中的一员。后来,上海三联推出了他十年自选集,书名还是《一个青年的肖像》,我也有机会更系统地...
王辉城日暮里。两名警察,一老一少,坐着出租车行走在乡间。他们接受上司的指令,去查核某桩凶杀案的细节。已近晚饭时分,远处人家炊烟四起。奔波了多时,两人已感疲惫与饥饿。在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之中,老警察突然感慨:“只要出门在外,一到晚饭时间就会思乡。”...
吕永林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病痛,我们时代亦然,比如昆明市某中学,其教学主楼前最显眼位置,竟立有这样的校训:“只做第一,与第二保持距离。”而在该楼两侧翼楼墙面上,却又贴着如此这般的镀金口号——“为国育才,为家教子”,“为民族未来负责,为学生一生奠...
张定浩任何一个认真写作的人,都不会惧怕智识以及基于智识的讨论,他们担心的,不过是以智慧为名的虚妄和以知识为名的教条1某小说家获奖之后在报刊撰文,谈论当代文学生活,在罗列了一堆作家批评家(也包括詹姆斯·伍德)的名字与言论以彰显智识之后,他表示小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