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七十余年前,一九二三年,中国文化史上曾经发生过轰动一时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包括梁启超、胡适、陈独秀、吴稚晖、张君劢、丁文江等一大批知识界的人物卷入了这场讨论。那次讨论涉及的问题众多,但核心的问题是科学能否解决人生问题和文明的危机?在那前后...
张赋宇林达先生的《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是把美国的自由等中国人关心的问题阐述得很好的一本书。作者把对身边具体事例的生动叙述与深刻的理论分析有机结合,读来耳目一新。但我以为,本质上与其说是在“近距离”地审视美国的自由,不如说是在“远距离”地...
许清江在《读书》一九九六年第八期李伯重先生的《资本主义萌芽情结》一文中,李先生认为:“资本主义一词,尽管是当代世界政治语汇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术语之一,但涵义却一向不很明确……。最令人惊诧的是,马克思本人从未使用过这个词。一直到了二十世纪初,这个词...
陈俊杰要不是撞上推行计划生育的“大运”,我国的人口研究恐怕不会在七十年代初就重见天日。现实的需要使人口学成为一门“问题科学”。强烈的问题意识,形塑了人口学学术群体最基本的研究风格。这固然促成了人口研究的繁荣,可对问题本身过多的偏好,使得研究者总是...
白永达读了陈铭道先生在《读书》一九九六年九期上的文章《中国音乐的“血肉文本”》觉得很亲切,“血肉文本”几个字更引人遐思。中国文化向来有俗文化与雅文化,俗文化流行于民间,雅文化流行于庙堂和社会上层尤其是士大夫——知识分子间。过去由于话语权长期操在后...
无闻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古籍出版社)87页注:“尹炎武(一八八九——一九七一),……一九一一年入安徽存古学堂,从朱骏声学《说文》。”按,《清史列传》卷六十九《儒林传下二》:“朱骏声……咸丰元年,以截取知县人都,进呈所著《说文通训定声...
郁中华曾昭奋先生的《西站的故事》(《读书》一九九六年第九期),文虽短小,却令人玩味和思索。为了“夺回古都风貌”,北京西站主楼头上加了一顶仿古复古的“超级小亭子”。收获的结果有二:一是劳“命”伤财(一位吊装专家献出宝贵的生命,追加投资八千万人民币)...
谭平拜读了今年《读书》第九期葛剑雄先生《货殖何罪》一文,对其中的多数观点实难苟同,特撰此小文,以抒己见。葛文的主要问题有:一、它忽略了一个不该忽略的事实:中国封建社会的商人队伍,从来都是由官商(兼营或变相兼营工商的各级官员)和私商(或称民间商人)...
许章润从清末预备立宪到民国约法,特别是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宪政、民主、科学、人权诸项,均已成为一般知识界人士和青年学生不言而喻的公理和宗教,被认为系中国所应掌握并可解决“中国问题”的神圣法宝。“行宪”遂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成了天经地义”。而据...
易严《读书》(一九九六年五月)上樊骏等三人对话录,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图志》打破过去清一色文学史教科书的写法,而有主干有枝蔓,有树木,有林野花草。樊骏回忆六十年代初周扬说过,“西方有的文学史写进文人的生活状态,插入一些轶事掌故,能增加读书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