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象董乐山先生《译余废墨》专栏读来每有收获。今年第六期读后想到的一个值得一提的词:“前苏联”。“前苏联”在西方媒体的用法,用作原先组成苏联、如今独立了的各个国家(包括俄罗斯)的总谓;并非苏联,或它解体之后给它取的新号。但在我国似乎常常和苏联混同了...
勾泽川米兰·昆德拉把“媚俗”理解为一个哲学命题。他说:“在欧洲所有宗教和政治的信仰后面,我们都可以找到《创世纪》第一章,它告诉我们,世界的创造是合理的,人类的存在是美好的,我们因此才得以繁衍。让我们把这基本信念称为无条件认同生命存在。”“合理”,...
屈长江王蒙先生曾说过的那个前现代还没被中国人从前门赶出去,后现代又从后窗户进来了。前后夹攻,上下交征,而且前打后的旗号,后卖前的货色,真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互相“化”得一踏胡涂,“现代”二字却混沌得很,看不清面目。用王蒙先生在《里的“前现代...
周力农自从十九世纪初西方势力侵入中国以来,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国基本上是由西方人从自己利益和信仰的角度来决定的。在殖民地扩张的高峰时期,西方人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崇拜至极,到了妄自尊大的地步。十九世纪的中国恰恰处于她朝代衰落的阶段,困难重重,适足以...
赵方方以前我曾困惑中国历史为何总有“历史周期率”在作怪,合则分,分则又合,读了刘东《今宵梦醒何处?》(《读书》一九九五年第五期)后,心中才另有所悟;但所悟之后,又感到恐惧:中国人几千年的性格沉淀又岂是我们如今一朝可能彻底清除掉的?宋元朝可以在蒙元...
张金镇《读书》的许多文章,出语精当,妙不可言。但每每心潮激荡后,掩卷而思,又多是无奈的思绪。不知读者中几人有此同感,但愿只我一人。比如,读罢《河东河西》(一九九五年第六期),顿感酣畅淋漓。东方文化要崛起,要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崛起相称,这确是一个关乎...
李秀龙对于谈论自由来说,困难的是,我们几乎不会再找到一个词汇能像“自由”一样如此歧义无穷的。具有古典、保守倾向的自由主义思想家托克维尔、哈耶克、以赛亚·柏林等等认为自由是一种首先属于且首先必须落实于个人的自由,这是一种严格、谨慎护卫每一个人的天赋...
读焰直到昨天才见到今年第七期《读书》,一月相思,又有正果。读过《阁楼人语》,十分亲切。因为我也是罗大佑和金庸的欣赏者。金庸的作品我常置案头,时常复习,便如闲时喝酒一般。罗大佑更是常绕耳畔,但阁楼人在大佑前面冠以流行二字,则令我不快。《读书》不应犯...
何颜《多亏王启明在纽约》一文(《读书》一九九五年第七期)淋漓尽至地剖析了“男性中心论”的潜意识怎样主宰了文艺创作。感佩作者有智慧有力度的分析之余,不禁想对“男性中心论”支配下的女性发点议论。在男性根深蒂固的偏见面前,女性们常常感到束手无策。不错,...
吴秋林公元前四世纪,中国最富于奇伟想象的哲学家庄子,在关注了浩瀚无垠的宇宙之后,回身又发现人自身之外还有一种影像,他称之为“景”,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影子。但更奇妙的是,他还看见了景的影子,即影子的影子,他把它称之为“罔两”。这个关于影子的影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