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生廖可斌的《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重新审视了明代复古派与文学思潮,是一部为明代复古派正本清源、刮垢磨光的学术专著。明代文学中的复古派却长期遭受冷落误解,逐渐蒙上了厚重的历史尘垢。原因何在呢?一是在当时复古派就受到了人们的尖锐批评,尤其反复古...
舒建华塞万提斯早就想让他的骑士到中国来了。一六一五年,他在《堂吉诃德》第二部《献辞》里宣布,全世界都在等他的骑士,而其中最焦急的是“中国的大皇帝”。虽然他搞不清这“大皇帝”已是明朝的万历,说不定还以为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堂吉诃德的确“穿上靴子出发”...
刘东超也许个人偏好的缘故罢,我觉得葛兆光先生《十八世纪的学术与思想》(载《读书》九六年六期)一文简直是一篇典范性的书评。文中重提近年讨论较热的学术和思想关系问题,葛先生较为强调学术和思想的分野,认为不应“把事后的思想资源当成了当时的思想活动”。由...
于飞读田原的《中日乡土玩具》,自然要想起周二先生在《秉烛谈》中介绍的那一本《江都二色》——“日本安永二年刊,这是西历一七七三年,清乾隆三十八年癸已,在中国正是大开《四库全书》馆,删改皇侃《论语疏》的时候,日本却是江户平民文学的烂熟期,浮世绘与狂歌...
近读《读书》杂志今年第六期申荷永先生的《心理学理解的桥梁》一文及林泠先生的《“构成灵魂的……是幽微的闪烁”》,发现有几处谬误,在此提出。申文说卫理贤(又译卫礼贤,德文名字为RichardWilhelm)于一八九九年来中国,在青岛任教,从事于教育和...
庄冬最近读了董乐山的《汉语的自我次殖民地化》(《读书》,一九九四年第四期),想起一个故事。希望大家不要不喜欢它。很久很久以前,很远很远的一个叫纽约的城市从她的法国朋友那儿得到一尊名叫《StatueofLiberty》的塑像或雕像或雕塑。纽约的老百...
伯谷英一九九六年第三期《读书》的一篇“压卷”名曰《无话则短》,指出《读书》有“多语症”——“用了好多不知外国人还是假外国人编造的术语”,“长出了十倍的胖肉,不能说还剩阿波罗的十分之一的美”云云。我想,文章或长或短,难免。长文短写虽足提倡,但不吐不...
王天兵有一种文学,可以叫做“梦的文学”。在这种文学里作者向我们提供了大量细节,描述了一个完整的世界。我们在读这样作品的时候(我指成功的作品)渐渐忘了是在读书,而是全身心地感觉着主人公的经历,和主人公一齐哭,一齐笑,看完了书就象做了一场梦。从荷马史...
忆沩人类在隐喻中保存下他们对生活的留念。一种人类活动在语言中以隐喻的形式保存得越多越全面,就说明它越接近人类的基本需求。从各种不同的语言可以看出,不同的民族尽管文化上颇成差异,却依赖着许多共同的需求,如爱情,旅行,游戏,战争或者表演等等。这些共同...
康顺启读第五期《读书》《编后记》:“声音的大小或新鲜的名目并不等于真正的思想,因为思想永远存在于对具体问题的深入探讨之中,也体现在敢和乐于面对不同意见的胸怀和自信。”说得多么好!道出了《读书》的真诚、质朴的思想作风;道出了一个真理。《读书》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