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日月道光皇帝曼宁熬到38岁才登上皇位,上台后执政30年,其执政风格可概括为“老成持重、讳言变革”八个字。在这位爷的统治下,大清朝的政治风气越加萎靡,人才日益寥落。这一切,自然和道光皇帝的用人方法和执政风格有着莫大关系。道光皇帝登基后,第一件事是任命前朝…[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伟明周世宗柴荣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因此也叫郭荣,二人都是贫下中农出身,所以深知民间疾苦,一旦掌权,知道怎样做事才能让老百姓拥护。特别是柴荣,成为皇帝后,获得的评价很不错。司马光在拿他和五代时期另一个能力较强的帝王后唐庄宗相比时,说:“世宗以信令御群臣,…[浏览全文][赞一下]
彭晓华贞观四年(630年)二月,一个月前仅以三千骁骑大破突厥名城定襄城的定襄道行军总管李靖,奉诏率兵前往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北)会合李绩,他的使命是迎降退守铁山、上表请求举国内附的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曾经强盛一时,大唐草创时曾向其称臣、大唐开国后又对其屡…[浏览全文][赞一下]
暴拯群五四时期有一种观点认为汉字是旧文化的载体,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而且难写、难认,是封建统治者垄断文化的工具,也是导致中国发展缓慢、积弱贫穷的原因之一,所以,应该彻底打倒,代之以拼音文字。这种观点直到20世纪70年代一直占据主流地位。那么,汉字最终会被拼…[浏览全文][赞一下]
姚国华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五四运动等同于新文化运动,有时还合起来叫“五四新文化运动”,汗牛充栋的文字资料里,都是把这两件不同的事混在一起。可是,倡导白话文和文学革命,怎么与上街抗议列强瓜分中国是一回事?不管在历史上,还是在逻辑上,都需要将两者重新区分开来…[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达三一90多年前,有一位30多岁的中年人在四处奔波。他身材不高,戴着近视眼镜,穿件竹布长衫,腋下夹一个黑皮包。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响起了高谈阔论的声音。他就是钱玄同。之所以四处奔波,是为了约稿,或跟友人讨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面临的种种问题。钱玄同的身世颇为奇…[浏览全文][赞一下]
林达“杀君马者道旁儿”,你的马儿跑死,全因道旁欢呼喝彩的人太多。许德珩说,这是蔡元培在讽刺当局;更多的人说,这是蔡元培在自嘲,罗家伦没有给出结论,我想,他心中其实是有答案的。1919年5月9日凌晨,给北大留下这句话的时候,蔡元培51岁。罗家伦曾出任清华大学…[浏览全文][赞一下]
傅国涌蔡元培是真正的学界泰斗,受到举世景仰是名至实归,鲁迅始终尊敬这位同乡前辈。从51岁出任北大校长到61岁最后卸任,蔡元培在任一共10年,但实际上在校时间不足5年,其间他曾七辞北大校长而不被批准。七次辞职,各有原因。第一次辞职是因为张勋拥宣统废帝复辟,他…[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浩兵1919年5月3日,一张召集所有北京大中专学校学生代表的通告贴在了北大校园内,宣布了在北京大学法科大礼堂内召开紧急会议的通知。当晚7点,湖南籍北大学生易克嶷主持了会议,他激情洋溢的演讲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人,并当场宣布5月4日下午召集所有北京大专学生举…[浏览全文][赞一下]
宛新杨志庆5月,一首青春之歌,生机勃勃地在中华大地上蔓延:而同时蔓延的,还有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直面严峻的现实,90年前的那个5月又浮现于眼前:五四,一场影响中国近百年历史的革命风暴席卷全国,中国走入历史的拐点。这场规模浩大的政治运动、文化运动,自发动伊始…[浏览全文][赞一下]
范军每个天子的脾气和手腕不一样公元1294年农历四月,元朝最强悍的皇帝之一忽必烈心有不甘地死去,元朝的皇位继承却出了问题。因为没有太子——太子真金在九年前就悄悄地死掉了。好在真金生前留下了三个儿子。经过反复考虑,忽必烈在他去世前一年决定,把太子之印交给真金…[浏览全文][赞一下]
流溪有人曾说,爱情的最高境界不是“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也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是两情若是久长时,便不在朝朝暮暮。这种境界,是常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好在这种豁达,也不是人人向往,那无绝尽的思念与眷恋如若在一时间统统袭来,是叫人无处…[浏览全文][赞一下]
魏风华记者作为一种职业,最早可以追溯到哪个年代?我想到一个唐朝人:段成式。他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志怪笔记《酉阳杂俎》的作者。该书集合了众多现代元素——奇幻、惊悚、异闻、娱乐、八卦,完全是一份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唐朝都市报。而段本人,正是这个媒体的主笔。除了许…[浏览全文][赞一下]
谢志东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宦官吐突承璀因受贿为人求职,被人告发。唐宪宗问宰相李绛:“朕把他贬出京外如何?”李绛早就讨厌吐突承璀专横霸道,但因为吐突承璀深得唐宪宗宠信,之前朝中大臣曾多次上奏弹劾吐突承璀,每次都被唐宪宗庇护,所以此时,听唐宪宗这么一问…[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召鹏[李贺名片]李贺(790-816),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诗作风格独特,多以鬼入诗,因而被称为“诗鬼”。唐元和五年(810年)冬天,京城长安上演了一场和名字有关的大讨论大纷争。讨论的对象是21岁的诗人李贺,…[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者觉仁我们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皇帝。即位的这一年,他才刚刚16岁,而且是虚岁。对中国历史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一个16岁的小皇帝通常都是大权旁落、任人摆布的傀儡。说好听一点,他就像一个象征性的政治花瓶;说难听一点,他就是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的提线木偶。然而,我们…[浏览全文][赞一下]
叶细细这是末代皇妃文绣的故事。她之一生,凄凉飘摇,因打了皇妃这个名号,虽然离婚,也无法去除身上那深深的皇室烙印。文绣出生于满洲正三旗中的镶黄旗的贵族家庭,可惜在她的父亲端恭病逝不多时日,大清朝灭亡,满族地位也丧失,端恭家族自此落败。1921年春,末代皇帝溥…[浏览全文][赞一下]
1492年8月3日,“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过70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他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才…[浏览全文][赞一下]
汪微微王稚登赚得秦淮名妓马湘兰的芳心,是在马湘兰最脆弱的时候。彼时,昔日光彩照人的马湘兰,蓬头垢面,衣衫不整,眼肿脚赤。不过是遇上一个衙门中敲诈勒索的坏人,却让经历过大风大浪的马湘兰溃不成军。有时候,打败自己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遮着捂着的暗伤。以马湘兰潇洒…[浏览全文][赞一下]
伍玉成时下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可谓愁云密布,我国政府也积极采取扩大内需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政策。很多人认为扩大内需是外国人的发明,其实,早在北宋时期,沈括的《梦溪笔谈》就已经有了关于范仲淹扩大内需的记载。皇祜二年(1050年),范仲淹在杭州…[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