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国文中华民族的思想中,人类分为男人和女人,而在男人之中,还有一种素质较高的品种,称为“汉子”,如榴莲当中的“猫山王”,鹤立鸡群。汉子,乃男人的优良因子被提升至极致之后所进化而成的“男人中的男人”。他们不一定要有过剩的精力,也不一定要全无道德污点,更不一定…[浏览全文][赞一下]
裴钰每一位新的政治人物,都会给人很多期待,因为,最美好的语言、最动听的声音都会呈现在新的政治人物的许诺之中。对此我们当然不必欣喜若狂,从人文的角度来看,对一个公共政治人物,他的业绩永远比他的许诺更加有意义。奥巴马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登基大典”,和以往不同的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鸣“历史可以当饭吃吗?”自从干了教历史这行之后,老有人间我这句话。每次问,我都老老实实地回答:不能。不过后来仔细一想,这样回答,还是有点儿不妥。的确,历史不是包子馒头,没法抓起来就吃,解不了饥,顶不了饿,但是历史跟吃饭,还是有点儿关系的。历史对于人来说,…[浏览全文][赞一下]
徐昌才杜甫评价李白“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把李白的江海诗潮与狂歌痛饮相提并论。是一杯又一杯的纵情豪饮让诗人文思泉涌,落笔成章;也是一首又一首的不朽诗篇让美酒飘香四溢,万古流芳。时至今日,我们捧读唐诗,还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得到那种美酒人唇、沁人心脾、嘴角生…[浏览全文][赞一下]
吴静男牛是农耕时代宝贵的社会财富。宋代法律规定严禁屠杀耕牛,要杀,也得向政府报告缘由,由官家统一来杀。编订于北宋初年的《宋刑统》中,有“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马者徒一年”的法律祭文。到了南宋,刑罚更重,“诸故杀官私马牛徒三年”。即便是致伤致…[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开周战国及秦汉时期的房屋分配主要有三种类型:奖励型、救济型和移民安置型。一个人为国家作了贡献,或者具备了为国家作贡献的能力,国家奖励他一套房子,是为奖励型分房,某个地方的居民受了天灾,或者遭了兵火,房屋残破,流离失所,国家建造一批房屋,供灾民居住,是为救…[浏览全文][赞一下]
叶细细做鲁迅的女人有多么不容易,我们且看看他与许广平婚后的生活。许广平和鲁迅婚前,忍受了相当长时间地下情侣的身份。直到许广平怀孕,他们才正式结婚。婚后的生活非常琐碎,甚至感觉不到鲁迅对许广平的爱了。婚前,鲁迅还带着许广平去杭州度假。在婚后,这样的日子几乎没…[浏览全文][赞一下]
朱辉自古文人总会有些怪异,而诗人又是文人中最怪的。古代文科生社会地位高,有博取功名的渠道,因此许多诗人虽然酸腐,可是也知道适当变通。清高狂放如李白,也有写马屁诗的污点;正直如韩愈,也有见风使舵的事例——这些如今都成了索隐派穷追猛打的“尾巴”。不过,索隐派奈…[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国文在中国,凡帝王,无论识字的、不识字的,无论会写字的、不会写字的,穿上龙袍,坐上龙椅,找到九五之尊的感觉之后,都想在诗词或者在艺文上,表现一下自己。这可能与封建王朝对帝王的预期有关,凡为天子,御临天下,立万世基业,必以文治武功彪炳史册,才能称作明主。中…[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港京剧中有一个著名的传统剧目《将相和》。这里的“将”就是廉颇,这里的“相”自然就是蔺相如了。于是,许多人就以为历史上蔺相如的官职就是宰相。其实,蔺相如从来就没有做过相。战国时代,赵国最高的官职称为“相邦”。西汉司马迁写《史记》时,因为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以轩最近有媒体介绍袁晓园(1901~2003)女士时。冠以“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汉语拼音发明人”之称号。说袁晓园是“汉语拼音发明人”,本人不敢苟同。袁晓园与汉语拼音有些关系,但不是“汉语拼音发明人”。我们现在使用的汉语拼音是采用拉丁字母为汉字进行注音,汉…[浏览全文][赞一下]
佚名1792年,英国著名外交官马嘎尔尼在其日记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整个欧洲都对中国着了迷。那里的宫殿里挂着中国图案的装饰布,就像天朝的杂货铺。真贷价值千金,于是只好仿造。”他所抱怨的是当时欧洲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浏览全文][赞一下]
追忆1783年(清乾隆四十八年),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正式组成美利坚合众国,但这个新诞生的国家在欢庆胜利的同时却不得不面临经济上的困境。美国把目光投向“发达的中国”战争期间,为支付军费,美国许多州都印发了大量的纸币,造成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国库空…[浏览全文][赞一下]
土圣叹“赤日炎炎似火烧,黄泥冈上杨志倒。若问英雄怎得手,蒙汗药兼濠州枣。”这首诗说的是《水浒》中“智取生辰纲”一节故事。当日杨志在黄泥冈上发现晁盖兄弟七人,不免心生疑窦,上前问道:“你等且说哪里来的人?”一人回道:“我等弟兄七人是濠州人,贩枣子上东京去,路…[浏览全文][赞一下]
黄波勤勉是一种美德,但也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在中国古代皇帝系列中,朱元璋可能是最勤勉的一个。吴晗先生所著的《朱元璋传》曾评价说“朱元璋用全部精力、时间,管理他所创的朱家皇朝”,又绘声绘色地描述朱元璋“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办公,批阅公文,一直到深夜,没有休息,…[浏览全文][赞一下]
回望中国历史,唐宋以降,中国长期以来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海洋强国。“海上丝绸之路”、遣唐使、鉴真东渡、市舶司、郑和下西洋……一个个名词,就像一曲乐章上强有力的音符,演奏出中国航海技术所达到的高度。但往事已矣,从鸦片战争开始的百年间,西方列强往往只要在中国沿…[浏览全文][赞一下]
“300多万平方公里”是国内公认的中国海洋国土面积,而据权威部门统计,中国海洋面积是299.7万平方公里,约为中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我们不能否认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我国海岸线长度为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大陆架面积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浏览全文][赞一下]
明永乐三年(1405年)七月十一日,郑和率领27000多人组成的船队由苏州刘家港出发远航。郑和“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云帆高张,昼夜星驰”,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从1405至1433年间,郑和七下西洋,随行人员都在2…[浏览全文][赞一下]
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65岁高龄的法显慨叹佛教传人中土后佛法戒律残缺,“欲令戒律流通汉地”,遂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四人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北线亲往天竺(今印度)瞻仰佛迹,取经求律。在经历了三年的艰苦旅程,法显到达了天竺。七年后,又渡海来到了…[浏览全文][赞一下]
即将迎来60华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派出由两艘驱逐舰和一艘补给舰组成的舰艇编队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对此,国内媒体普遍解读为,这是中国海军自1433年以来的首次远征。1433年,是一个历史的拐点。这一年,郑和完成了他七下西洋的壮举。而这,也几…[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