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锋近些年,中国新闻界出现了一种“时评现象”,专家称之为“时评勃兴”。其实回顾中国报业的少年时期,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早期的中国“新闻纸”,更多是一种“评论纸”,并非以“新闻”为重点,而恰恰是以“评论”为主业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循环日报》创始人…[浏览全文][赞一下]
牟传珩其实,晚清时代远不是一个民主的时代,但其专制功能的衰退,却为知识分子形成“文人论政”的“独立的精神”创造了社会条件,这种独立的精神,是知识分子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基于本我的主体性自觉,感受着生命困境的社会性刺激而生成的一种思想自主言说的精神诉求。…[浏览全文][赞一下]
中国最早的报纸:邸报中国首份中文定期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国首份外文报纸:《蜜蜂华报》中国境内首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国首份英文商业报纸:《广州纪录报》中国最早的近代化中文商业报刊:《香港中外新报》在华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廉平俊“苏报案”中报人的言论是激进的,也是毫无顾忌的。这一方面与那群报人的个人胆识有关,但另一方面也确实反映出了那个时代新闻言论的自由程度。南京大学新闻学院陈玉申在《晚清报业史》中用“惊天动地”来形容“苏报案”,以陈老师的学识是断然不会仅仅把一场报案称为“…[浏览全文][赞一下]
高芾光绪初年,上海滩头,同城报战,如火如荼。主要是两报对峙:《申报》与《字林沪报》。史称“上海德比”。两种报都是英商的字号,各为其主,又恩怨甚深,《字林沪报》的主笔蔡尔康,就是申报馆出身,从一个小编辑一直爬到主笔的位置(在当时的洋报馆,华人最高也就到这份儿…[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克强通过“苏报案”的审理,《苏报》的反清革命思想为众多媒体热议,租界很快成为革命舆论的大本营,习惯于屠杀言者的清政府从此再也不能为所欲为、大施淫威了。被称为晚清第一文字狱的“苏报案”,当年曾在上海租界内会审七次。在清政府设立的最基层的法庭上,一向“文网高…[浏览全文][赞一下]
龚令民科举的废除无疑对中国近现代报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报业最需要人才的时候,科举义无反顾地退出了对人才的争夺,报业一下子也从相对弱势变得十分强势。一1905年9月2日,对于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来说,很可能只是无数平常日子中平常的一天。而对于那些从小…[浏览全文][赞一下]
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宛新杨志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的一句话,即便今人读来,依然振…[浏览全文][赞一下]
鲁先圣一位西方作家说,一个人的智慧不是一个器具,等待老师去填满,而是一块可以燃烧的煤,有待老师去点燃。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最常听到这样的话,一个父亲或者一个母亲在训斥自己做了错事的孩子:你真是蠢得不能再蠢了,你能够做成什么事情!人家哪个孩子不比你强!听到这样…[浏览全文][赞一下]
杨紫陌余集此画信手拈来,晏小山的词点在上面,“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下子使画面清丽氲润,使画中佳人鲜活得有了个性有了心胸,甚或有了名姓。余集是乾隆时期的人物画家,他人处盛世,笔风也大气开阔,所画仕女人物脸色亦较圆润饱满、丰盈秀润,无一点世俗脂粉气,还…[浏览全文][赞一下]
郭梅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李端《听筝》李端是唐代宗大历年间十才子之一,他在驸马府的初次露脸就才惊四座。他写的《赠郭驸马》一诗,举笔流金,尽显皇家富贵,令新婚的公主和驸马郭暧极为欣赏,此后李端更是被待为上宾。李端不但外形风度翩翩…[浏览全文][赞一下]
黄朴民春秋五霸,名头响亮,可究竟是哪五位霸主?历来人言言殊,说法各异。其中比较通行的名单有两份:一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而在这两说之中,似乎又以第一种说法为更多的人所认可。虽说都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谢志东GDP是英文GrossDomesticProduct的缩写,新闻媒体上经常出现,中国话的意思就是国内生产总值。不过,我并不是对当前中国的GDP发表意见,而是想聊聊一千多年前杨贵妃对大唐GDP的贡献。大家都知道,杨贵妃原是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后…[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青笠宋朝写字最出名的数“苏黄米蔡”四大家,“米”就是米芾,因为办事二百五,人送外号“米颠”。除了有点儿癫狂外,米芾还有恋物癖加洁癖。不过这个神经兮兮的家伙是一全才,文辞宇画金石器玩无所不好无所不通,而且为了自己喜欢的这些玩意儿,坑蒙拐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浏览全文][赞一下]
水银河中国的封建王朝每到亡国的关口时,总会冒出一两个特别混账的皇帝,大行亡国之道,搞出一些只有外星人才能想出的招数折腾老祖宗传给自己的江山。这些皇帝多半都是高智商、低素质的矛盾混合体,他们天资聪慧,或是国画圣手,或是诗坛巨匠,在业余爱好方面是博士后的水平,…[浏览全文][赞一下]
郭灿金(李璘个人档案)唐玄宗第十六子。开元十三年(705年)封永王。安史之乱爆发后,领荆州大都督,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后因叛乱被杀。李璘是谁?李璘也许算是李白的一个“粉丝”。然而,事情并没有如此简单,李璘除了“粉丝”的身份之外,他还曾是李白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金满搂雍正六年(1728年)九月二十六日的上午,古城西安刚下了一场小雨,除了路上的灰尘比原来稍微少一点外,一切看来和往常没什么两样。一阵秋风刮起,路上的行人走得似乎也比往日要快些。这时,街上一阵喧哗,官府的衙役们高呼着“肃静”、“回避”,路边行人纷纷避让,…[浏览全文][赞一下]
彭勇明朝一共277年,人过内阁、掌过相权的人,没上百也有八十。可这277年里,取了英文名,信了天主教,写了一部《农政全书》的科学家徐光启,只此一位,别无他人。随便拿本数学书来,点、线、面、直角、四边形……这些名词,统统都是徐光启翻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光…[浏览全文][赞一下]
范军三万太学生要干什么?这个王朝衰败的最初端倪,从哪一个节点上可以看出来呢?也许,我们可以从太学里的那些人那些事说起。东汉孝桓朝。位于洛阳城南开阳门外的太学,已然有了三万太学生,影响力真是越来越大了,所以,这时的“太学”它是一个王朝的热词,又是一个王朝的敏…[浏览全文][赞一下]
孙存准朱元璋几经搏杀,开创了大明王朝。但坐上龙庭的朱元璋,依然是一个“匪”气十足的山大王。且看朱元璋的种种“匪”气表现:其一,你比我有钱,我就抢你的财产断你的本。在朱元璋看来,富足或有钱必须有限度,否则对他就是一种威胁。所以,他对豪门富户采用连锅端的办法,…[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