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斐一腐朽、腐败、丧权辱国,“嘉定三屠”、“鸦片战争”,在我们的记忆里,有太多关于清朝的负面记忆,再经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启蒙渲染,以至于丧权辱国、水深火热这样的词语成为满清的原罪。在中华正统论的格局中,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历史功绩完全被低估…[浏览全文][赞一下]
陈美林产生于十八世纪的《儒林外史》是一部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小说,就其反映的时代跨度而言,从小说“楔子”回的元末明初写起,直到“幽榜”一回的明万历四十四年,历时二百四十八年,几乎反映了整整一个朝代的士人生活,这在前此的中国文学史上还未见有。因此,《儒林外…[浏览全文][赞一下]
陈宝良作为旧时“三姑六婆”之一的尼姑,无论是在古小说中,还是在戏曲舞台上,不乏她们的身影与形象。我对尼姑的了解,实可追溯到在家乡的儿童时代。犹忆儿时生活在故乡越地的一个小镇,濒河而居,河岸对面就有一座尼姑庵,乡里人通常称之为“庵堂”。尽管横扫“四旧”之余,…[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小辉罗春梅1941年3月24日上午,在位于北京西直门内八道湾胡同11号的一座三进的大四合院里,突然传来一声锐利刺耳的枪声,枪声打破了天空的沉寂。循枪声望去,一位约莫20岁左右的青年男子倒在血泊中,待众人蜂拥上前,查看究竟,发现男青年已经气绝身亡。死者不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炳毅1986年是著名的“西安事变”五十周年,台湾国民党当局举行研讨会、报告会,大事宣传。其时,万耀煌将军的遗孀周长临还出版了一本小册子《西安事变身历记》。顿时又成为热门话题。台湾的《中央日报》《联合时报》《传记文学》等报刊均加以转载摘载,周长临这位名不见…[浏览全文][赞一下]
赵映林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南京曾有诸多教授讲课极具个性,兹举几例:著名词曲学大家吴梅抗战前在南京任东南大学、中央大学词曲教授,门生遍天下。吴梅文采风流,精音律,擅度曲,还通表演,吹拉弹唱无所不会,成为第一个在高等学府专教戏…[浏览全文][赞一下]
尹家衡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从1937年7月7日全面爆发,到1945年9月3日中国人民取得最后胜利的抗日战争,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中华民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付出了前所未有的牺牲,才换来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这也是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卫华吴觉一生做了三件大事:一是组建苏北抗日同盟会,打响苏北抗日第一枪;二是任政务院治淮委员会秘书长,落实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指示,完成了周总理为家乡做一件大事的心愿;三是文革后拨乱反正,出任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从这三件事上看,水利是命脉,淮…[浏览全文][赞一下]
戚正欣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主席指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随后,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一个大办人民公社的热潮在全国迅速兴起,很短的时间内,各地争先恐后地建起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泰兴县口岸人民公社也于当年的10月1日在口岸中学大操场…[浏览全文][赞一下]
墨非邹佩珠,中国当代最早的女雕塑家,已故著名画家李可染的夫人。作为世纪老人中杰出的女艺术家,邹佩珠不仅仅在雕刻艺术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在水墨丹青方面更是有着很深的造诣。她一生跟随国画大师、诗人李可染,照顾他的生活,辅助他的创作,承担起所有的家务,前后生育了…[浏览全文][赞一下]
沈伟东撰写本文已是酝酿多年了,而促使我急切地了却这个宿愿的是凡晓旺的过早辞世。当我心情凝重地端坐于案头,情不自禁地回忆起晓旺和他的外公阿英、父亲凡一的许多往事。阿英酷爱姑苏文化瑰宝阿英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文史学家和收藏家。在他的经历和创作中,同古城…[浏览全文][赞一下]
闻慧斌叶恭绰是一位传奇人物,他自清光绪末年踏入政坛起,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宦海生涯中,曾得到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等历代中央政府的重用。与袁世凯、段祺瑞、徐世昌、孙中山、毛泽东等政治人物都有较深的交往,诚可谓“满世交游尽至公”…[浏览全文][赞一下]
徐廷华深挖洞如今50岁以上的人,都知道文革中毛主席的一句最高指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几个字被人们用各种美术体,醒目地写在大街小巷的墙壁上,可谓深入人心。这句最高指示的背景,是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虎视眈眈,不断侵扰…[浏览全文][赞一下]
万东战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一个陌生的字眼。然而,我的父亲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75年最后一批(第七批)特赦的国民党集团战犯中的一员。1975年3月19日,广播里公告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特赦释放全部在押战犯的决定;20日,当我从广播里听到父亲…[浏览全文][赞一下]
赵鸣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中国可以与欧亚各国创新合作模式,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与此同时,江苏省连云港代表团与哈萨克斯坦政府交通部签署了交通合作协议,两国元首见证了协议签署,新亚…[浏览全文][赞一下]
姚福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和成功。1978年初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农民因当年遭遇特大旱灾严重缺粮而自发地采取了包干到户的做法,很快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各地纷纷效仿。农村出现的这种“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引起一些人议论…[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家康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受到冲击,被下放到江西劳动。根据毛泽东的批示,1973年2月,邓小平走出江西下放地回到北京,重新恢复在国务院的工作。1975年,周恩来身体状况日益恶化,邓小平实际主持国务院工作,他在毛泽东、周恩来的支持下,大张旗鼓地整顿全国各方面…[浏览全文][赞一下]
高峰如火如荼的“反四风”活动以及去年岁尾几位省部级高官相继落马的高压态势,捧出了丰硕的反腐成果;同时,借此东风再次掀起的整治官员“慵懒散”的热潮将某些公务员浑浑噩噩的脸谱广而告之并且及时处置,赢得好评如潮。长期以来,公务员的“幸福生活”饱受诟病,许多部门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黄顺提起汪曾祺,大多数人只知道他在散文和小说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实,汪曾祺还是一位极为热心敬业的好编辑。汪曾祺1950年回到北京后,就担任了赵树理主编的《说说唱唱》杂志的编辑。《说说唱唱》在当时是一本很受大众喜爱的杂志。全国各地的读者踊跃投稿,每天来稿…[浏览全文][赞一下]
沈淦北大教授辜鸿铭(1856—1928)早年游学西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文学、哲学等13个博士学位。归国后,他又埋头研究中华文化,国学造诣极深。1928年4月30日,辜氏病逝其家中。北京报纸在登载其病逝消息时称“辜氏为学好推崇…[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