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周瑜其人周瑜,字公瑾,东汉末年东吴政权的一位重要人物,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将他刻画为英姿飒爽、文武双全的儒将,让读者们印象深刻。这与正史《三国志》的记载也是大体相符的,如《三国志·周瑜传》言:“瑜长壮而姿貌……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性度恢廓,…[浏览全文][赞一下]
曹曦+赵保国缘起1862年6月4日,一代名将、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在河南延津英勇就义,年仅26岁。延津县人民政府于1958年在其殉难处建有一八角亭,亭内竖一块六棱碑,碑上刻有《英王陈玉成传》,传文约900字,但未提及陈玉成墓葬之事。据传英王殉难后,尸首被其部…[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捷梅地球人都知道,现在《茉莉花》很香,很香!人红是非多,“花”香争议多。民歌《茉莉花》争议的焦点在:它到底源自何处?众说纷纭,有六合说、南京说、扬州说、凤阳说等等。我的看法是:《茉莉花》演变史较复杂,其间支流横生,现在的争论多停留在某支、某段“流”上,没…[浏览全文][赞一下]
徐波近年来中日关系因历史问题和钓鱼岛争端等因素持续低迷,包括一些政界上层在内的日本右翼反华言行层出不穷。其中一些人捡起了在日本废除已久的对华蔑称,称中国为“支那”。日军侵华时期曾以“支那”蔑称中国,这已成为中国人民无法抹去的历史伤痛。现在一些日本政要重拾这…[浏览全文][赞一下]
尹西林今年是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现在的部队早已换上了新式军服,军装质量与样式之好,令人们竖指称赞,中国的军装与国际接轨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海军服役近20年,穿过三种不同样式的海军军服(俗称水兵服)。在今年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想与大家聊聊当年我穿…[浏览全文][赞一下]
哈晓斯先父哈庸凡与“大别山惨案”之革命烈士麦世法的交集,最早似乎可以追溯到抗战前桂林师专时期。1936年4月下旬,麦世法由桂林师专毕业。此前,麦世法的生平介绍均说他是1935年2月由桂林师专毕业,此属误传。据广西省政府1936年4月25日有电:“电知核准师…[浏览全文][赞一下]
智效民2016年初,在参加学界的一个新春联谊会时,我意外地收到周有光老先生的两份礼物:一个制作精美的瓷碗,上面有“长寿”二字和他的签名;一本他的新书《岁岁年年有光——周有光谈话集》。如果说长寿碗寄托了老先生的美好祝愿,那么这本新书以及老先生的其他著述,则展…[浏览全文][赞一下]
胡其伟一笔者二舅程朱溪是一位爱国文化人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始终坚持抗日立场,在当时知名报刊杂志如《东方杂志》《国闻周报》《大公报》《晨报副刊》《徽音》和刘天华先生创办的“国乐改进社”出版的《音樂杂志》(1929年创刊,为国内首家全国性音乐刊物)发表了大量…[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道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矶上的太白楼景区内,有一尊李白的卧像,取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导游词提到:“这幅像是由十大雕刻家之一闫玉敏主刀,由三个人共同指导完成。这三个人都很了不起,第一位郭沫若先生,当代文豪,雕像的神态就是由郭老师塑造的;第二位沈从文…[浏览全文][赞一下]
为纪念苏雪林先生诞辰120周年,为保存文学史料,笔者现公布苏先生致我的七封信,以飨读者。一昌年(华)先生台鉴敬启者:手示并彩照二张收到。陈小莹(滢)乃故人之女,刘海粟夫人则从未见过,居然如此年轻,想系续弦。先生称我为“文坛老祖宗”愧不敢当,犬马齿虽较长,著…[浏览全文][赞一下]
汪丽前言196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的通知》下发,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一推迟就是整整11年。1966年到1969年,高等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北大、清华等学校进行“推荐制”试点;1972年,高校全面恢复招生,实行“自…[浏览全文][赞一下]
缘起2017年,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0周年,也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时间不断前行,历史却不会成为逝去的尘埃。正如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所言,“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震惊了世界,震惊了一切有良知的人们。第二次世界…[浏览全文][赞一下]
胡亚东我这位安徽的游子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每当大地回春,万紫千红的时候,总想背起行囊,快快回到我那魂牵梦绕的、心中的根——管家坝(现更名为管坝),这就是浓浓的乡愁。管坝位于皖东全椒县西部,是个迄今已有近700年历史的古镇。解放前,管家坝贫富悬殊,中心街区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余戈1944年的滇西抗日反攻作战,主要战场大致集中在松山、腾冲、龙陵三处。这是当时日军第五十六师团在滇西三角防御体系的三个支撑点。因为第五十六师团代号为“龙兵团”,对于这三地之间的关系,一名在龙陵战场幸存下来的日军主计军官(后勤会计人员)石川颱一,曾在其回…[浏览全文][赞一下]
陈爱华故宫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院落了,而他,差点成为这个如今最热闹也最落寞的大四合院的准当家人。从天潢贵胄到一介平民,从钟鸣鼎食之家到鬻画设馆谋生,从画坛“北宗”到“渡海三家”之首。纵观溥心畬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和他的传奇身世同样备受世人瞩目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从牛辉林,1946年3月出生于河南辉县,祖籍山西壶关县,其父为革命军人。1949年全国解放后,牛辉林随父母进北京,在北京军区育英学校上学,1964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牛辉林对当时北大校“文革”主任聂元梓嚣张跋扈、倒行逆施的行为不满,…[浏览全文][赞一下]
马勇“批林批孔”是我的学术起点我的老家在安徽的濉溪,被当地稍有知识的人称为安徽的西伯利亚。小时候,濉溪属于宿县地区,就是现在的宿州市;后来属于淮北市,也是淮北唯一一个市属县。与同龄许多学者相比,我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早期,都在浑浑噩噩中度过。实在说来,没…[浏览全文][赞一下]
黄方毅父亲黄炎培对四川有很深的感情。他在晚年曾说“我在四川留居八年以上,占八十年岁月的十分之一,四川可算我的第二故乡了”(参见黄炎培著《八十年来》第95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出版)。父亲一生走南闯北,可谓走遍天下又名满天下,为何偏对四川独有情钟呢?首…[浏览全文][赞一下]
1911年,是中国历史的一大拐点。在这个拐点上,布满了很多历史人物,他们的命运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盛宣怀就是其中之一。这一年,盛宣怀做了“皇族内阁”中四名汉臣之一的邮传大臣,但旋即因实施干路国有化政策,引发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而被清廷“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传玺近日,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了《胡适许怡荪通信集》,这是根据早年胡适与好友许怡荪通信编定的。细读这些信,可以发现许多有关胡适的“新”史料。所谓新,就是之前胡适年谱、传记和有关回忆中不曾记载、说明和明确的。留美前一晚的醉酒胡适喜欢喝酒,也能喝酒。早年在上海…[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