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天宇迁江抗战:广西抗日战争的一个缩影———《迁江县抗战实录》概述●蒙天宇《迁江县抗战实录》是出版于1946年,反映来宾地方抗战的珍贵史料。该书系抗战胜利后广西迁江县(今来宾市兴宾区迁江镇)国民政府组织编写,它从两大方面反映迁江县人民的重大抗战史实:八年…[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波1944年9月间,日寇入侵广西,桂林进行强迫疏散后,当地几乎所有的国民党官方报刊都停办了,唯有中共领导的阳朔县兴坪乡青年战时服务队(即桂东北人民抗日游击纵队临阳联队前身)却独树一帜,在10月4日办起一张宣传抗日的《黎明报》。这份用湘纸油印的小报大约比现…[浏览全文][赞一下]
华强黄侃(1886-1935),字季刚,祖籍湖北蕲春,其父黄云鹄曾为清朝二品官员。出生官宦之家的黄侃3岁起随父背诵唐诗宋词,4岁延师教读,自幼聪敏过人。拜章太炎为师1905年,年方19岁的黄侃东渡日本求学,进入早稻田大学。黄侃在东京遇到了在武昌学堂时的同学…[浏览全文][赞一下]
●岑沫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岑沫今年9月3日,是我国第二个法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北京举行“9·3大阅兵”,这是一个总结与回顾历史、规划和展望未来的重要时刻,让我们一同以此铭记历史、缅怀先…[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树人毛泽东用名的由来乳名石三伢子: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婚后连生二子均在襁褓中夭折。1893年12月26日,第3个男孩终于降生了,他就是毛泽东。毛泽东的外婆文贺氏把小外孙带到山脚下龙潭中的一块巨石前拜认巨石为“干娘”后,又给小外孙取了个极富象征意义的乳名—…[浏览全文][赞一下]
●熊开阔贺州韩愈《鸢飞鱼跃》摩崖石刻考●熊开阔广西贺州市昭平县黄姚古镇文明阁天马山上有一韩愈“退之”款《鸢飞鱼跃》摩崖石刻。韩愈是否曾到过黄姚镇,已无从稽考,但他的墨迹《鸢飞鱼跃》出现在黄姚镇,却是不争的事实。笔者通过对黄姚韩愈《鸢飞鱼跃》摩崖石刻以及相关…[浏览全文][赞一下]
周子信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是于1920年8月在上海首先建立的。稍后在陈独秀、李大钊的推动下,于1921年7月23日党的“一大”相继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名称不一,有的叫“中国共产党”,如上海;有的叫“共产党小组”,如北京;有的叫“共产党支部”,如湖北。…[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丽虹廖磊与胡慧:伉俪情深写春秋●刘丽虹廖磊(1890—1939),桂系“钢七军”的指挥官和核心人物,他和夫人胡慧,从1922年结婚到1939年廖磊病世,17年来的生活全部是伴随战争度过,特别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8年,胡慧更是在两地分居、抗…[浏览全文][赞一下]
吕传彬“上马”一词,原意是指“骑上马去”,属日常生活小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上马”一词,却被用于比喻或说明大工程建设或大工作项目被列入国家计划,并宣告开始运作,那可是大事情。为这样的大事件奔走呼号的有识之士很多,归国定居后的陈嘉庚,就是其中一个。本文记叙…[浏览全文][赞一下]
●程晋仓安徽上窑地区红枪会的抗日故事●程晋仓红枪会是民国前期兴盛于华中、华北一带的农民自卫武装(会道门组织),因会员多使用红樱枪而得名,最先起源于1916年的山东农村,由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回归故里的义和拳教民为对付猖獗匪患而组织起来的自卫武装,其后,逐步传入…[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星建日本战犯的“再生之地”●李星建辽宁省抚顺市城区东北部的高尔山下,有一座青砖围墙高耸的院落,它最初为1936年日本侵略者为镇压中国抗日志士和爱国同胞而修建的杀人魔窟,时称“抚顺典狱”。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后,曾被国民党政府改作“辽宁第四监狱…[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