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元/口述周宁人/整理20世纪80年代,一个酷暑天的下午,我到医院门诊上班,发现一楼挂号室外面聚集了很多人,声音嘈杂。我挤进去一看,是一名八岁左右的男孩躺在一张破旧的草席上,身上涂抹了一片一片的紫药水,一部分皮肤已经结了很厚的痂。男孩旁边坐着一名中年男…[浏览全文][赞一下]
◎柯志雄曾经看过一个故事,说是在一条崎岖的山路上,一个男人开着自己的车一路奔驰,突然前方转弯的地方迎面来了一辆红色跑车,并且歪歪斜斜地向他开来。于是,双方都努力地减速,并打正自己的方向盘。在相向而遇的时候,女人伸出手指了指说“猪”,男人立刻回应她是“母猪”…[浏览全文][赞一下]
◎汪曾祺我从大学时期起,牙就不好。一来是营养不良,饥一顿,饱一顿;二来是不讲口腔卫生,有时买不起牙膏,常用食盐、烟灰胡乱地刷牙,既抽烟,又喝酒。于是,我的牙齿龋蛀,时常发炎——牙疼。牙疼很不好受,但我对牙疼泰然置之,而且有点幸灾乐祸地想:我倒看你疼出一朵什…[浏览全文][赞一下]
◎马薇薇想要成功地谈判,就得具备找到“弹性”的能力。如果没有发现“弹性”,谈判就会变成一方赢(得到),另一方输(让步)的零和博弈。如果出现“要么你让步,要么我让步”这样的局面,就算你软硬兼施地维护了自己的立场,也难免会给双方未来的合作埋下隐患。所以,擅长谈…[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丰我和野岛刚老师约着一起去中国研究所。文京区是东京的核心区,很多文化机构都设在这里。和附近的东京大学比起来,中国研究所就显得太过寒酸了。那是一栋两层小楼,楼道狭窄,演讲的地方是一间会议室,只有十几个座位。在东京,高大上的中国研究基地有好几家。这一家是最…[浏览全文][赞一下]
◎冯骥才最好的小说就像“桃”,每个人都可以吃这个桃,不会咬不动,谁吃了都舒服。但吃了桃以后,别忘记里面有一个核,核里还有一个小小的桃仁。有修养的人不会轻易把桃核丢掉,而是拿小锤子轻轻敲开,尝一尝那个有着不一样滋味的桃仁。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讲究“藏”。曾…[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小秋王老太原名王三女,今年65岁。王老太的老伴4年前去世了,儿子李政怕她孤单,就把她接到城里来。劳作了大半辈子的王老太一下子闲下来,手脚都肿了。医生诊断说:“老人家身体可棒呢,属于劳碌命,不干活、不做事,手脚会肿,可安排合适的工作让她去做。”有一天,王…[浏览全文][赞一下]
◎寇士奇明朝末年的朱大典少时好学,但苦于家境贫寒,无钱入学读书。伏龙庙附近有一所私塾,朱大典在割草打柴之余常到私塾边“倚窗听课”。塾师及东家发现后,都被朱大典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塾师还破例收他入学伴读。朱大典得到读书的机会,从此更加发愤读书,终于在1616年…[浏览全文][赞一下]
◎龙玉纯在军校毕业大学生任职培训结束后,我和她都分配在机关工作,只是在不同部门,她在三楼,我在四楼,从此便经常在一起聊天,慢慢地成为很好的同事。更没想到的是,我们都是中国女排的“粉丝”,她对女排姑娘们的熟悉程度完全称得上专业,哪个人的身高、体重是多少,打球…[浏览全文][赞一下]
◎熊景连中师毕业,我被分到一个偏远的村小教书。去学校那天,父亲为我修好了他骑了十多年的破旧自行车,对我说:“去吧,只要努力,一切都会改变。”我含着泪水,重重地点点头,毅然上了路。目睹了村小的破败与荒凉,我的心中罩上了一层浓浓的阴云。我躺在阴暗的简易床上,想…[浏览全文][赞一下]
◎钟云省我家的旁边是一家皮蛋店。皮蛋店的老板是老黄夫妇两人。老黄已年过八十,夫妻两人守着皮蛋店,不愿去打扰子女。老黄念过几年书,他老婆从没上过学。他老婆认识象棋,帅士相马车炮兵,在棋盘上,她个个认得。至于离开了棋盘,那就另当别论了。每天下午,不管是寒冬腊月…[浏览全文][赞一下]
◎初小轨大三那一年,正值青春叛逆期,跟男朋友吵完架后,我一个人去海边抽烟。突然,我接到一位姓宋的老师打来的电话,她听上去有些担心,问我:“姑娘,你现在在哪儿啊?”我故作没事似的回她说:“在外边玩呢。”她沉默半晌,说:“刚才跟某某老师一起开车路过海边,看到一…[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友明49年前的冬天,我报名参了军。填写入伍登记表时,我悄悄地将名字改为“友明”。离开家的那天,父亲兴奋地执意要送我,说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他放心不下。在镇政府,我战战兢兢地告诉了父亲改名的事。本想着得挨一顿骂,没想到,父亲沉默片刻,竟然高兴地说:“…[浏览全文][赞一下]
◎梁昕秋在外地工作的儿子生日到了。清晨醒来,我打开微信,写上一段温馨的祝福话语,贴上几幅温暖的图片,瞬间,这幸福便降临在儿子的心中。每到这时,我都会想起40多年前我的知青岁月。那时,每逢生日到来,我都会收到父母送的生日礼物——一封厚厚的家书。20世纪70年…[浏览全文][赞一下]
◎清霞富贵如过眼云烟马静芬的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前是银行家,她是名副其实的千金小姐。马静芬23岁时同褚时健结婚,在外人看来,她算嫁对了人。在马静芬看来,褚时健算不上优秀的丈夫。他不仅埋头工作不顾家,对妻子要求还颇高,在家总是指手画脚,说妻子这儿不行、那里不对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华明玥赵姐与她的先生老关在同一集团工作。七年前,老关被领导派出去开拓新市场。赵姐家的儿子从小学六年级到冲刺高考,老关每年在家待不满两个月。这种长期两地分居的日子怎么过?起初,每次老关回来,夫妻俩肝火都很旺。老关埋怨家里太乱,埋怨赵姐对儿子关心太少。数落多…[浏览全文][赞一下]
◎耶雅亿去年春节,我爸心脏病发作,到省城进行手术,因为术后要定期检查,决定在我家住上半年。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好机会,换一个新的环境,爸妈可以有新的开始。我爸出院之后,身体比较虚弱,医生再三叮嘱不要让他生气。入住我家后,我妈小心翼翼地避免“出口成伤”的说话习惯…[浏览全文][赞一下]
◎[美]刘墉我跟三毛不算深交,却称得上知心的文友。我们难得见面,碰上也少长聊,倒是借着一支笔互通消息。消息中最重要的是情怀,情怀中最动人的是同情,这同情非怜悯,倒有些同病相怜的体贴与会心。往往是在彼此的作品中发现自己的影子,或对方道出了自己不吐不快的东西,…[浏览全文][赞一下]
◎[日]北野武我读高中时,我大哥重一一边继续学业,一边在美军基地担任口译员。他非常聪明,英语说得很好,在家时很认真地念书。我们家那么小,他有时候会花上好几小时,趴在一个原本用来装橘子的木条箱上写功课。晚上需要用功时,他会跑到外头,在附近的公共照明设施下读书…[浏览全文][赞一下]
◎黄荣才母亲因脑梗死在医院住院,住进医院的时候已经进入昏迷状态。医生看父亲上了年纪,就对父亲瞒着母亲的病情,直接把母亲的病危通知书下给我们兄弟。父亲从医生的行为中影影绰绰地知道有了不对劲的地方,就缠着医生询问母亲的病情,反复向医生保证能够承受一切结果。那天…[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