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作者
  • 赞/阅
  • 日期
  • 0/32386
    2023-11-09
  • 尽职、本分、坦白的父亲,有一天平静地坐上独木舟,开始了漫长又孤寂的漂泊生涯。他没有远离,没有失踪,和家人、社群若即若离,直到两鬓斑白。没人知道他出走的原因,也没人知道他何时会上岸。关于他的一切众说纷纭,流言蜚语丛生。关于父亲的出走,构成了文学史上一个永恒之…[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359
    2023-11-09
  • 2020年4月,芦苇岸、吕煊编定的一本《70后诗歌精选》让我们再一次从代际出发回到了70后一代人的写作出处或精神源始。面对着入选的38位诗人以及每个人300多行的诗作,我又一次感到了犹豫和分裂。必须承认,这是一代人以及同时代人的“影响的焦虑”和“身份合法性…[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345
    2023-11-09
  • 古远清先生研究水平的高卓,研究个性的鲜明,研究成果的丰硕,都已经,并且正在,而且将会继续成为大家热议的题目,我不想赘言。我想说说古远清先生的“糗事”,即,他还是一个每每“不受待见”的研究者。所谓不受待见的研究者,就是他所从事的研究不能得到研究对象及其周围文…[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472
    2023-11-09
  • 张柱林许聪1982年的大学毕业季,北京电影学院各系的毕业生们也要告别校园,怀抱从各种课堂上学来的五花八门的技艺,各自奔赴前程。当时社会风气已经变化,而且现代艺术本来就植根于大都市,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都想留在大城市大厂,既能享受生活上的便利丰足,也可能对未来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482
    2023-11-09
  • 近日,学界关于中国网络文学的起源之争引发了各方关注,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四类:一是代表作起源说,主要是以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和1997年罗森的《风姿物语》为起点的代表作判别之争;二是事件影响起源说,是研究者根据《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引发的创作…[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502
    2023-11-09
  • 伴随路遥13年的王天乐是路遥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生前发表的《苦难是他永恒的伴侣》和《〈平凡的世界〉诞生记》两文已成为路遥研究者不得不参考的必备资料。但很多人不知,王天乐还有一篇重要的未刊文稿也特别有价值。这篇遗文从手稿上看,曾拟用两个名字,分别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532
    2023-11-09
  •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个军阀混战时期。提到军阀混战,人们通常想到的是北洋军阀之间的分分合合、打打杀杀。其实,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军阀混战,不应该只是指北洋军阀之间的争战。与北洋军阀可对称的,还有西南军阀。西南军阀集团形成的时间稍晚于北洋军阀集团,而混战则差不多…[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597
    2023-11-09
  • 引言文学是人学,这几乎已成公论。自周作人在1918年12月的《新青年》发表《人的文学》,以及高尔基在1928年提出文学工作即“人学”的观点以来,关于“人的文学”“文学即人学”,几度成为热谈,余绪不衰。后来,有钱谷融写于1957年的《论“文学是人学”》一文,…[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537
    2023-11-09
  • 科技美学作为现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当代文学叙事中始终处于未完成的状态。以科技为故事基础和精神内核的科幻小说,在科技美学的审美表达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然而,在过去的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的科技美学亦没有呈现出应有的特色和价值。进入新世纪后,尽管以《三…[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523
    2023-11-09
  • 范玉刚崔文斌随着网络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媒介融合驱动文艺创新日益成为文艺发展的重要路径。从客观视角来看,5G基础上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文艺领域的运用为艺术创新开拓了无限可能。历史地看,对新技术、新材料…[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525
    2023-11-09
  • 李章斌在同一代际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中,应该有些特别。本科,李章斌上的是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阶段进入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学习,硕士毕业接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丁帆教授。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赴美国加州大学拜著名的中国新诗研究专家奚密教授为师,时间…[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498
    2023-11-09
  • 在我的博士群里,诗歌研究者寡,而留校任教的却有三人,傅元峰、李章斌和李倩冉,占比百分之百,他们都是南京大学新文学研究中心诗歌研究的核心成员。章斌是一个十分刻苦的人,但书生气中却裹挟着一种铁肩担道义的人性品格,在大是大非面前表现出一种无畏的慷慨,而这种血性成…[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420
    2023-11-09
  • 一、书面形式与節奏及时间性新诗的写作以自由体为主,其书面形式是新诗形式研究中颇为棘手的问题,也是新诗节奏研究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其中涉及的很多问题在传统的“小学”(或语文学)研究中几乎不存在,是随着新诗的诞生才成为“问题”的,因此构建一个新的体系和一套有效…[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439
    2023-11-09
  • 这篇文章在表达我的一点儿不成熟看法时,不可避免要涉及王朔的某些小说。但不打算对王朔小说进行系统的文本细读式研究,只会在谈新世纪青年思想问题时,触及宏观层面的王朔小说叙事信息,这是必须要说明的一点。其一,王朔小说的影响面异常之广,且批评界和读者曾对王朔小说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416
    2023-11-09
  • 缘起1981年3月14日,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在自己辞世的前两周于病榻上向儿子韦韬口授了如下遗嘱: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二十五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423
    2023-11-09
  • 一对于当代文化说来,“美”的范畴拥有非凡魅力。“美”可能是一个哲学术语,可能是艺术性质的认证,也可能是自然景观的称许;更多的时候,“美”充当了日常生活的种种令人惊喜的形容,包括众多的隐喻和比拟。由于各个场合的频繁使用,“美”派生出一系列相近的家族概念,例如…[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275
    2023-11-09
  • 说到“批评观”,惭愧的是,我自觉自己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有特色的批评观念,就目前的年龄和成绩而言,也没有到谈“成功学”的时候(但愿永远不谈)。因此,下面所谓“批评观”,其实更多是对一般意义上的批评的看法,是一种期待,而非谈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我想,对于涉…[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224
    2023-11-09
  • 刘小静书法的格局基本都出现在她书体艺术的转身时期。她的第一次转身大约是在2010年,这是她书法风格蜕变和基本定型时期。这时的她,逐步走出了探索期书体交织蒙顿的阶段,其书法艺术风格轨迹也更为清晰:在国内名师从理论到实践系统的指点下,她从汉碑一脉出落而来,以《…[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076
    2023-11-09
  • 孟觉之胡小兰翻阅余华的长篇新作《文城》,扑面而来的仍是熟悉的气息:叙事背景中依旧隐现着暴力、刑罚、罪恶、阴谋、死亡等交织成的艺术图景;叙事题旨上仍然牵涉着时空乱象的揭示与生存本相的追问,生命个体的悲苦命运、坚韧追寻与温情守望;叙事风格上再度延续着重复式的诗…[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053
    2023-11-09
  • 王尧的小说新作《民谣》一方面将叙事空间集中在“莫庄”——一个名字来自于传说中放牛农夫“摸桩”的传统乡土空间,并以此为中心渐渐延展开去(主要借助“我”奶奶一支的身世与足迹),勾连起一个由“舍、庄、村、镇”构成的秩序分明却又自在自足的民间社会;另一方面又通过“…[浏览全文][赞一下]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社团热点作品

    栏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