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作者
  • 赞/阅
  • 日期
  • 0/31842
    2023-11-09
  • 梁晓阳历时15年精心创作的《出塞书》,是一部以新疆、广西两地社会生活为题材、具有史诗性特征的作品。独特的题材、独特的视角、开阔的视野、宏大的叙事、辽远的境界、丰沛的情感、浪漫而悲怆的理想主义色彩等,深刻反映出时代的沧桑巨变,描绘出当代西北边塞和西南边陲广阔…[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811
    2023-11-09
  • 引言游记是余光中散文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焦桐指出:“游记,在余光中的散文创作中比重甚高,《隔水呼渡》十六篇散文里,游记占了其中十三篇;……目前已出版的游记至少有四十六篇,质量与规模,都颇有看头。”①钟怡雯同样认为:“游记是余光中散文书写中的一项重要成绩,…[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830
    2023-11-09
  • 身份,是中国大陆主流文学史叙述排斥北美新移民华文文学进入观照体系的重要原因,如陈国恩所言,若将海外华文作家纳入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体系,“可能引发国际间的政治和文化冲突”。但是,有三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首先,作为国籍意义上的身份是法律属性的问题,而作为民族…[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668
    2023-11-09
  • 端木蕻良是在极度疲惫、凄凉、伤心的心理状态中到达桂林的。因为到桂林之前,他在香港经历了国破家亡、众叛亲离。国破家亡说的是端木蕻良在香港的时候,正赶上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12月8日,日军进攻香港,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是为国破;1942年1…[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756
    2023-11-09
  • 吴旭罗长青就鲁迅与茅盾的关系而言,学术界主流还是认可二人的合作,包括单演义《鲁迅和茅盾的战斗友谊断片》①、黄源《鲁迅和茅盾在介绍被压迫民族文学上的两次合作》②、陈桂良《鲁迅与茅盾:左翼“两大台柱”的联手与贡献》③等在内的大量论述都对二人的合作关系持肯定态度…[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729
    2023-11-09
  • 邵燕君吉云飞在《为什么说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是金庸客栈?》(《文艺报》2020年11月6日,以下称“前文”)一文中,笔者提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必须是新动力机制的发生地,“因为只有新动力机制产生的内在影响力,才能推动这一新媒介文学高速成长20余年,形成自成…[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701
    2023-11-09
  • 一、可比与不可比吴冠中先生曾提出过许多惊世骇俗的观点,引起过一些广泛的争议。其中他提出过一个极好的问题,就是他认为“一百个齐白石也抵不上一个鲁迅”。这是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但却很少有人对此做出过正面回应。我猜想将不同领域的大师进行比较,这本身是件困难危险的事…[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695
    2023-11-09
  • 诗人灰娃拥有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和特殊的诗歌写作经验,有学者认为她及其诗歌创作已成为一个令人无法忽视的诗坛现象——“灰娃现象”。诗歌评论家吴思敬较早提出“灰娃是当代诗歌创作中一个独特的现象”①,学者李兆忠则最早使用“灰娃现象”这一概括称谓,他认为:“灰娃的创作…[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731
    2023-11-09
  • 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之后,中国作家的大规模的全国性流徙生活拉开序幕。艾青亦不例外。他先后辗转于上海、杭州、武汉、临汾、衡阳、桂林、新宁、重庆等地,最后止于延安,其行状虽可谓“狼狈”,但他笔耕不辍,几乎在每个地方都留下可堪传颂的经典诗作,广受赞誉。1940年5…[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753
    2023-11-09
  • 主持人吴思敬:本期“百年新诗学案”专栏推出三篇文章:吴丹鸿的《1920年代中期新诗的“中衰”》,以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对1923年之后的新诗发展做出的“中衰”论断为切入点,从朱自清编纂《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的材料背景讨论其“中衰说”的依…[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712
    2023-11-09
  • 引言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由鲁迅所发起的乡土写实小说以其紧贴生活的姿态、深切的人文关怀、犀利的批判眼光“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宽广而真实的图画”①。如《祝福》中饱受封建族权、夫权、神权残害的旧中国劳动妇女,《水葬》中原始荒蛮、惨无人道的贵…[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747
    2023-11-09
  • 对于《创业史》这部当代文学经典来说,我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创业史》在出版了60年之后的今天,依然是一个很大的研究热点。而且,有意思的是,《创业史》在21世纪以来研究热度不仅不减,反而呈现出一种越来越热、越来越红的趋势。从中国知网的硕…[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721
    2023-11-09
  • 在读1979年的短篇《剪辑错了的故事》之前,我们需要先读茹志鹃1958年发表的《百合花》。两篇都是她的代表作,风格迥异,一篇是红色经典,抒情、崇高、纯洁;一篇是反思文学,“意识流”、尖锐、犀利。放在一起重读,很能显示“十七年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复杂关系…[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703
    2023-11-09
  • 一篇小说成功的关键在于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微型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小说体裁同样要遵循小说的艺术规范,创造生动鲜活的并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在文体特征的制约下微型小说写人有哪些特点和规律呢?一、性格元素的单线条描画在《现代人的小说世界:微型小说写作艺术论》①一…[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667
    2023-11-09
  • “正能量”原本是天体物理学专有名词,以真空能量为0,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能量为正能量,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能量为负能量。在大众文化传播的场域内,正能量通常被笼统地定义为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2012年12月13日,《咬文嚼字》将“正能量”纳入年度…[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641
    2023-11-09
  • 一弗洛姆说:“数千年前,上苍向一个小部落说,‘我把生命和死亡、祝福和诅咒放在你们面前——你们选择了生命。这也是我们现代人的选择。”①显然,如前所述,这也是我的选择,更是生命美学的选择。而且,同样如前所述,令人欣慰的是,历经种种艰难、种种磨难,无论如何,在3…[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633
    2023-11-09
  • 北京时间2021年4月12—14日,第九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在英国杜伦和中国杭州同步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比较审美现代性:对话及相关理论”,由杜伦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化学院和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合办,中国延安大学、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655
    2023-11-09
  • 张涛是世纪之交进入吉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学习的,在没有和张涛谋面之前,从别人的口中听到对于他评价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看书真多”。当时吉林大学中文系学生中,有几个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文学少年:黄平、张涛、田应渊和李振等。他们几个年级不同,年龄略有差别,但是那种舍…[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632
    2023-11-09
  • 张涛是我的学生。他是我们吉林大学的本科生,硕士是跟着靳丛林老师读的,博士是跟着我读的。他是东北人,家在辽宁抚顺,父母都是淳朴的工人,前些年张涛留校任教,就都迁到长春,与他住在一起,算是长春人了。想一想,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之间,张涛已经从小青年变成了大青年,…[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652
    2023-11-09
  • 1970年代末,《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海外中译本便开始在内地“流通”,引起各种追随与批判的声浪,被认为对“重写文学史”思潮产生过影响。此书对张爱玲、钱锺书、沈从文、师陀等作家的重新发现,乃至其所谓“纯文学”批评标准所产生的延续至今的冲击,都让这部英文语境下问…[浏览全文][赞一下]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社团热点作品

    栏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