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骤雨》自从问世以后,就命中注定它将成为一部有争议的文学作品。因为1948年6月,在东北局所组织的讨论会上,与会者虽然充分肯定了周立波的创作热情,但却并不认为《暴风骤雨》是一部成熟的作品。比如,马加质疑“元茂屯”与东北农村“有些距离”,舒群认为赵玉林这…[浏览全文][赞一下]
我比韦其麟大两个多月,是同龄人。在武汉大学中文系同学时我比他高一个年级,当时有的课程两个年级的同学一起听,后来我又同他和他的同班同学莫绍裘(叶橹)一起负责编校报《新武大》的文艺副刊,经常在一起交谈、散步、讨论各种问题,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叫他老韦,他叫…[浏览全文][赞一下]
2015年4月20日上午11时许,童庆炳老师打我电话说事,其中的一件事情是,他想在4月底5月初给硕、博士生做一次“文心讲座”,话题叫作《文学研究与历史语境》,让我安排。当天我就了解一番文艺学专业研究生的上课情况,决定把讲座放到4月29日下午。又想到超星学术…[浏览全文][赞一下]
谭旭东王海峰广西合浦作家陈丽虹是新世纪涌现出来的儿童文学作家,最初她尝试幼儿童话创作,渐渐进入佳境,开始创作儿童小说。其长篇儿童小说《凤影引航:穿越海上丝路》(以下简写为《凤影引航》),于2020年5月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小说讲述了一个由文物引发、带有幻…[浏览全文][赞一下]
杨映川两部儿童文学作品《少年师傅》《千山鸟飞》均以乡土社会文化为背景,讲述乡土少年的传奇故事。《少年师傅》以少年心性体悟侗乡山水风物,以现代视域观照乡土文化珍贵的美善伦理。小说叙述乡土社会中传统工匠的技艺传承,摹写广西侗乡的民情风俗,在充溢着山野灵气的叙事…[浏览全文][赞一下]
徐妍杨翌当代散文家周晓枫自2017年发表了长篇童话《小翅膀》(首发在《人民文学》2017年第6期,作家出版社2018年9月版)之后,创作童话的劲头十足,连续三年,以几乎每年一部长篇童话的速度接连出版了长篇童话《星鱼》(首发于《人民文学》2018年第6期,新…[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非虚构写作的热潮居高不退,但“非虚构”并非一个自明的概念,在今天依然没有共识(当然有了共识是否就有利也还得两说)。十年前,当《人民文学》推出的《非虚构》栏目正热火朝天之时,我也追踪读过几部,当时恰好遇到一个青年写作者,了解到她参与一个团队正在从事非虚构写…[浏览全文][赞一下]
2020年9月,《人物》杂志刊出题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调查报道,立刻激起议论无数。其中不仅包括对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外卖从业者生存境况的真诚关注,也引发更多学者对平台资本主义及其算法统治的批判反思。这篇报道以抽丝剥茧的方式,揭示出算法系统对外卖员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1970年代末,随着内地推行改革开放,香港大众得以再次循正常途径往返内地,基于实际的生活需要、对内地发展的好奇,以及对中华文化和身份的認同;加上交通相对便捷、旅费相对廉宜等客观条件,促成了大量港人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大规模地往返内地探亲、旅游、公干和…[浏览全文][赞一下]
编者按:近期何平与金理联合召集以“非虚构写作”为主题的工作坊(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第四期·中国“非虚构”和“非虚构”中国,2020年10月18日举办)。这组文章是会上研讨与会后反思的成果。叶子考论《纽约客》刊发的“北平叙事”及周边脉络,揭示出冷战时局、…[浏览全文][赞一下]
本刊编辑部时间:2021年4月25、27日地点:广西南宁、北海主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南方文坛》杂志、广西民族大学承办: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人员:白烨、贺绍俊、程光炜、乔以钢、陈福民、张柠、吴俊、邵燕君、李国平、杨青、王春…[浏览全文][赞一下]
在电影中试图解决表象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個迫在眉睫的问题,即我们如何理解图像本身作为意义的传递者,“……表征不是一种困境,而是一种不可能,在艺术领域里,可以称之为一种愤世嫉俗的理性,通过各种各样的形象取代了它,而这些形象都不符合‘真相”①。因此,重要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金书妍研究音乐教育哲学的首要任务是思考关于音乐教育哲学的性质及目的。首先,它是一种关于信念的体系,它构成了音乐教育活动在整个大的音乐教育背景下得以运作的基础①;再者,它提供了一个对这些信念进行批判性审查的讨论,从而使我们能够假设和评估各种教育的方法,以及其…[浏览全文][赞一下]
徐小雅文学武1928年《太阳月刊》的创办和《创造月刊》第1卷第8期开始的“风格突变”,以及《新月》月刊关于文学尊严和独立性的“表态”,意味着1930年代两大文艺思潮——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相对立的局面正逐步成型。这一时期,“‘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浏览全文][赞一下]
从1970年代末开始,国外的“现代主义”文学和相关论述被引入中国,并在1980年代初的文学和文化领域引发了激烈的论争。由于当时的知识分子主要以“现代派”一词来指称“现代主义”①,这场论争也被称为“现代派”或“西方现代派”论争。它与同时期的“反封建”和“人道…[浏览全文][赞一下]
我一直比较留意沪上青年批评家的文章。现在活跃的几位,多年前就陆续认识了,唯独来颖燕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我读过她的文章,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应该是五年多前,来颖燕受赵丽宏先生委托,致电邀我为《上海文学》杂志撰稿。她清晰文弱的声音我听明白了,但我的普通话她有没…[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近年来,我常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发展中,正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它存在的理由和意义何在?抑或,我们的文学批评,究竟应该有怎样的担当?应该呈现怎样的美学形态?我感到,我们对“文学批评”的理解,正逐渐呈现更加开…[浏览全文][赞一下]
周晓枫的朋友说她在写作时敲击电脑键盘的声音很重,打桩式的,“仿佛和电脑有仇,感觉是怀着一腔愤懑在敲打离婚协议”,这声音暗示出她的笔力。如此用力敲击下的文字确实自内而外散发出一种力量,这力量还是多方角力的奇妙混合体。周晓枫的热忱和活力在思想的重力作用下沉稳夺…[浏览全文][赞一下]
20世纪,整个世界的戏剧都在一种喧嚣的背景下沉寂,经历了种种主义的实验和探索,从斯丛狄开始,戏剧界不停地应付所谓的各种戏剧的危机,也在不停地制造各种新奇与实验。百老汇、伦敦西区也在各种红火或衰败的商业戏剧的演出中轮转,此外,百老汇们进行各种戏剧实验,也在各…[浏览全文][赞一下]
20世纪30年代,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担任戏剧学科主任的张庚,提出了“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的主张。从某些意义上来说,百年来的中国戏剧一直在这个方向上艰难行走,至今,话剧民族化与旧剧(戏曲)的现代化,也仍然是我们的时代课题。从百年话剧发展的视角去观察,这样…[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