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始自1905年秋的丰泰照相馆,戏剧电影《定军山》的拍摄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技术、艺术相结合的创作底色,之后的百余年历程更是逐渐表现出中国电影所特有的视听审美表征。在类型丰富、题材多样、风格千变万化的中国电影作品序列中,工群电影是特别值得重视并深…[浏览全文][赞一下]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反映着一个时代大众的生活状态,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传统、信仰与价值取向。在中国电影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套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影像叙事方式,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发展千年的精神传统,承载着愿望与想象,处理着不同时代中国人的生活困…[浏览全文][赞一下]
尹鸿陶盎然电影视听符号的具象性、电影产品的全球流通性,决定了电影是国际传播最重要的文化媒介。中国电影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传播是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才成为普遍现实的。1949年以前,中国长期战乱,电影工业整体薄弱,没有海外营销渠道,虽然1935年蔡楚生导演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学批评面对的是作家和作品。一般而言,作为批评者往往是一个“置身事外”的主体,以此来呈现批评活动的“客观”与“真实”。但是,我以为一种好的文学批评,应该是批评者充分参与到文学文本中去的。这里所言的“充分”,主要是指批评者作为“主体”在对作家与文本的阐释过程…[浏览全文][赞一下]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下简称《电波》)自2018年12月公演后,异常火爆。在北京大剧院演出时惊起四座,连续加场。随后旋风般在西安、成都、呼和浩特、宁波、苏州、郑州、南宁等地巡演至今,依然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热议几乎是一致性的喊好叫美,成为名副其实的当…[浏览全文][赞一下]
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一颗明珠,也是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中国文化遗产,宋词相对唐诗而言,有着古体诗与新体诗之区别,宋词新体诗有长有短,便于歌唱,现代的歌曲词句大都受其影响。近日读到画家郑军里先生创作的几首歌词,尤为感受其受宋词影响的烙印:婉约豪迈、…[浏览全文][赞一下]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漓江画派紧跟时代的步伐,始终扎根本土,以壮乡风情作为表达对象,倡导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向大自然要灵感。画家们到广西和全国各地进行采风写生,举办作品展览,充分展现祖国美好河山和人文资源,体现出独特的美学样貌。同时,将国内外现代艺术观念或…[浏览全文][赞一下]
2007年,潘琦同志在与沈鹏先生谈到广西书法的历史与发展时率先提出了“八桂书风”的概念:“八桂书风”是指“生活和工作在广西的书法家,在从事书法艺术创作实践中,受广西自然、人文、生活环境等方面影响,受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对书法艺术追求的目标一致、…[浏览全文][赞一下]
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以来,诗人的作品、生活,尤其是通过诗歌建构起来的精神和品格,都对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华语电影诞生后,也迅捷地捕捉着诗人的形象。自1926年的《三笑姻缘》(又名《唐伯虎点秋香》)始,诗人形象便在银幕上占据了独特的一角。在有关诗人的华语电…[浏览全文][赞一下]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在世的位置,并从心内建设之,或破坏之。这些位置,无论人群内外,人或是自己寻得,或是被摆上去,甚至是被挤迫、绑缚、辗压在那儿的。但无论如何,每一个位置都不渺小,都以自己的方式联通着世界。书写是人的诸多行动和生命状态之一种,每一位书写者在创作时…[浏览全文][赞一下]
邢小利是国内知名的评论家、散文家和小说作家。不同文体的多重交叉创作,使邢小利的文学道路丰富多彩,具备了小说的感性、评论的理性和散文的抒情性交织融合的鲜明特色。散文家、小说家和评论家的三重身份,使邢小利的文学身份成为国内当代鲜有的学者型作家和作家型评论家。近…[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庆邦的《女工绘》是对1970年代煤矿青年工人尤其是青年女矿工的生活、情感经历和遭遇的讲述、铭刻和感念。小说在大历史中描述小历史,以小历史的云岚穿透大历史的暮霭,以细腻温和的写实文字和沉静舒缓的笔调,对政治与生活、历史与人生的深刻牵连,做出了极富耐心与智慧…[浏览全文][赞一下]
宁肯长在北京,就是北京人。但宁肯的小说一直没有写北京;宁肯另一个特点是只写长篇,不写中、短篇。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宁肯的《北京:城与年》系列,都是写北京城的,而且都是短篇小说。这个变化显然是宁肯的有意为之。在我看来,北京城肯定是越来越难写了。这不只是说老舍、…[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约热新推出的中短篇小说集《人间消息》告诉我们,“人间”(世界、野马镇)整体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面相:“这个世界春暖花开,同时,这个世界寒风刺骨。有人沐浴春光,就得有人忍受饥饿。”①“世界”(人间)的面相在总体上虽彼此相对,即“春暖花开”“沐浴春光”(正题)与…[浏览全文][赞一下]
凡一平近期发表的中篇小说《我们的师傅》受到了文学界的好评。作品以一位作家作为叙述的视角,讲述了“我”回家乡去参加韦建邦师傅丧葬的故事,塑造了一位悲剧性的韦师傅形象,引发了人们对他性格的争议和命运的反思。小说记录了上岭村的忧伤往事,反映了基层社会真实的生存状…[浏览全文][赞一下]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品中,广西有《驻村笔记》《人间消息》《被风吹过的村庄》三部作品获奖。三部作品体裁不尽相同,文风各异,但书写的都是壮乡土地上的元素,文本具有很强的地域认知度、民族辨识度、“民间”向度,体现出地域化、民族化、民间化的写作…[浏览全文][赞一下]
东西是一位对文体意识有高度自觉的作家,对小说应该怎么写这一问题做了很多思考与探索,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比如,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他都非常在意结构,《商品》那样的“拼贴”,《后悔录》中的圆形结构,《耳光响亮》开头人物倒着走,多部…[浏览全文][赞一下]
谢有顺岑攀东西是真正的先锋作家,这是几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对东西做出的判斷,今天看,他身上所具有的先锋性,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仍然是独异的、罕见的。最近读了不少新出版的小说,深感小说作为一门叙事的艺术正日薄西山——小说越来越成了故事的代名词,许多作家的写作重点只…[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学不是关于社会现实及人的词典和百科全书,它是人的启示录。社会生活和现实关乎人的生存、生活和生命,关乎人在时代现实中的遭遇、处境和命运,对这一现实进行思考和表现的文学,便是人对人的启示录。在此意义上,东西的长篇新作《回响》便是“启示录”式的写作。小说描绘了…[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