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作者
  • 赞/阅
  • 日期
  • 0/32268
    2023-11-09
  • 龚浩敏若干年前,我在美国一所博雅大学开设的“亚洲研究”课上做了一次有关中国文学的客座演讲。同事为我演讲指定的文本是哈金的一部“中国”小说《池塘》(InthePond)。选择《池塘》的确让人意外:虽然哈金的大部分作品的主题都与中国相关,但给哈金贴上“中国作家…[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300
    2023-11-09
  • 路文彬张秋琳毫无疑问,鲁迅的文学影响是世界性的,但就笔者研究所见,其中对于缅甸的影响尤为显著,只是我们对此的了解和研究至今仍显不足。“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②近现代以来,随着中缅两国经济文化往来的不断深入,中国的文明成就通过译…[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263
    2023-11-09
  • 主持人的话: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亚洲的传播自成格局,与欧美的传播颇有不同。由于亚洲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同质性,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播更为广泛与深入。可惜,除了日本、韩国,其他国家的传播情况,我们所知不多。本期发表的路文彬与张秋琳(HTAYHTAYMYINT)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314
    2023-11-09
  • 2020年正值钱锺书先生诞辰百年,钱学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又重回人们的视野,其中就有关于钱锺书是否是思想家之争。如果说钱锺书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学者,中外学界都没有异议。再进一步称其为思想型学者,观点就有了分歧,尽管中心词还是“学者”,“思想型”只是修饰限定词。…[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242
    2023-11-09
  • 凌逾张衡理解社会文化的生长发展,不能忽略思考消失,因为考察消失慰藉记忆旨在烛照新生路、发现新契机。有消失就有生长,两者此消彼长。如梅洛·庞蒂云,意义是世界中的关联关系,而人是关系的纽结。我们很容易想到各种消失:裹脚布、纺车、煤油灯、火柴、的确良、瓦房、赤脚…[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249
    2023-11-09
  • 吴子林徐蓓面对日趋复杂、剧变的社会生活,2020年度的文艺学研究立足于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洞察与整体把握,紧密联系文艺创作与批评实践,自觉融汇古今中西的文艺理论与美学资源,围绕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学基础理论、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中西美学以及当代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等…[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246
    2023-11-09
  • 博尔赫斯的《南方》,对于胡安·达尔曼是一种精神历险。如何理解这个小说,博尔赫斯提到了三种方式:一是真实之事,二是幻梦与寓言,三是自传性写作。对他而言,南方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是一个精神原点,在那里得以追溯并勾勒主体的心理图式,无论身向何处,无论思域万变,总会在…[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285
    2023-11-09
  • 近来,我关注并参与了“小说要不要革命”的讨论。很多同行对小说创作的革新问题提出了不同观点。与此同时,一场关于“新南方写作”的讨论也在低调地、小心翼翼地进行着。南方人的低调和谨慎让这场讨论显得朴实而不张扬,但我觉得很有意义。在中国,北方人界定“南方”很简单,…[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239
    2023-11-09
  • 在中国的历史上,可能由于作为政治中心的王城多在北方,“南方”在某种程度上是属于偏离了中心的。南宋时的杭州,被视为“偏安”,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诗句中发出“烂泥扶不上墙”的叹息;到了“崖山海战”时的“崖山”(广东新会),已是前无去路的败亡……很多年里,现今…[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300
    2023-11-09
  • 我们县城有很多解放海南岛时留下来的军人,他们都是北方人,说普通话,逢年过节包饺子,他们个子高,子女肤色白,和我们大不同。我们叫他们“捞佬”,因他们讲一口我们听不识的“捞话”。对我们而言,北方是另一个世界。北方还意味着课文。“劈劈拍,劈劈拍,大家来打麦,麦子…[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300
    2023-11-09
  • 首先,南方写作新人辈出。庆祥教授列举了一批南方的新作家,对他们的作品评价甚高,我除了点赞之外倍感欣慰,欣慰南方写作后继有人。我是一名比他们年长的南方写作者,曾被称为“新生代”,也曾沐浴“新”的光芒。1997年张燕玲主编命名“广西文坛三剑客”,2015年她又…[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300
    2023-11-09
  • 我们探讨的“新南方写作”,在文学地理上是向岭南,向南海,向天涯海角,向粤港澳大湾,乃至东南亚华文文学。因为,这里的文学南方“蓬勃陌生”,何止杂花生树?!何止波澜壮阔?!我与杨庆祥文学交往十多年,发现我们对文学南方有著相似的审美期待,于是便创意发掘与研究,庆…[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380
    2023-11-09
  • 他姓唐,原名就叫诗人。唐诗人。“诗”字是家族辈分,同族其他兄弟的名字,好像也都叫诗什么诗什么的,他告诉过我,但我并不觉得特别,唯有唐诗人令人难忘。仿佛是生命中的一个暗示,此生一定要和文学发生点什么。他肯定也写过诗,只是我没有读过,但我读过他的一些诗歌评论,…[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378
    2023-11-09
  • 后理论时代,文学伦理批评以文学的伦理价值为基点,重新建立文学文本形式批评与文化政治批评的内在联系,是文学批评向“文学”和“价值”的双重回归,呈现了当代批评的一种重要趋势。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的范式,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对文学艺术进行合乎规范的道德批评,借助对文…[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327
    2023-11-09
  • 20世纪80年代末,由王朔小说引发的讨论是新时期以来文学遭遇商业、走向市场时出现的一场重要的文学论争。最初引发争议的并非王朔小说的商业化取向,而是“反道德”问题。王朔小说“反道德”“反崇高”的表达非常多,他对传统道德的批判与嘲讽,包括他各种自述、发言中毫无…[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283
    2023-11-09
  • 那是整整一百年前,新年刚过,新春将至,时在1921年1月。鲁迅在北京,在自己亲自选定、倾力购买的八道湾十一号居所里,完成了一篇带有强烈纪实色彩的小说:《故乡》。2月8日,那天是旧历大年初一,鲁迅日记写道:“晴。春节放假。上午寄新青年社说稿一篇。”而这一“稿…[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364
    2023-11-09
  • 一、“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风景的发现或消逝?鲁迅1933年3月5日谈自己小说创作的一段話,颇受人注意。原文逻辑严谨,不宜拆解,完整引用如下——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333
    2023-11-09
  • 一有一次在普陀山的寺庙里,看到一则鲁迅的语录,那时候很是惊讶,暗暗地觉出鲁老夫子与佛教的某些联系。后来看到徐梵澄文章里引用内山丸造的话:“鲁迅先生,是深山中苦行的一位佛神”①,被深深地感动了。徐梵澄解释说“佛神”乃日本的视角,是旁观者的感受,这说明鲁迅的内…[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337
    2023-11-09
  • 唐诗人2020年写过一篇文学批评自述,文章最后说:“我之所以对文学批评保持着持续的热情,不是喜欢批评他人,而是可以通过他人的作品感知一些全新的生命经验,可以在辨认差异中不断地自我批评、自我完善。批评家不是骂人的专家,而是可以借着作品与世界与作家与自我真诚对…[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358
    2023-11-09
  • 李梅王锐经过十多年不断地努力探索和艰苦实践,漓江画派已经作为广西的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将其影响力传播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并在中国美术界占据了其应有的一席之地。漓江画派从一出场就“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漓江画派的亮相是以高调的“打造”的模式而推出的,这种打造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社团热点作品

    栏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