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对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是推动本土文化基本价值认同、提升区域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前提。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理应坚守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以及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融入时代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涵,通过多维路径、特色发展来提升…[浏览全文][赞一下]
电影是空间的故事。电影空间展示了迷人的细节,银幕用仅有的尺度体现它的宽阔,往往却能触碰坚硬的现实。在离奇的故事和诡谲的幻影中,电影在空间里时而凝视时而游离,而观者则在两者的摇晃中很快进入浅层的睡眠状态,与银幕上的梦境和幻觉相映衬。一个空间,自其诞生之初,便…[浏览全文][赞一下]
孔会侠2000年,雷达老师在散文《走宁夏》中,叙述过一个别有意味的小插曲:到固原时,他想起童年“同院的小伙伴田田”搬到了这里,忍不住托人打听。打听到了,要通电话时,他却“忽然感到恐惧,想不接了,怕承受不起40多年前旧事的重压”。果然,通话后,他的情绪“不可…[浏览全文][赞一下]
谭旭东柳伟平李东华是儿童文学界一位实力作家,她在小说方面耕耘多年,出版有《少年的荣耀》《薇拉的天空》和《小滿》等20多部,只是因为太过低调,每次作品出场似乎都没踩到热闹的鼓点。但相比当下畅销的儿童小说,李东华的创作可谓“难度写作”。儿童文学作品要考虑儿童阅…[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人物重要还是情节重要在小说的诸多争论中,其中就有一项:是情节重要还是人物重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将“情节”界定为悲剧的灵魂(亚里士多德认为诗学的最高级表现形式是悲剧),①他对古希腊悲剧的推崇使他自然得出“人物从属于情节”的结论。似乎俄狄浦斯是谁不重…[浏览全文][赞一下]
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故事讲述者最为明显的人为技法之一,就是那种深入情节表面底下,去求得确实可信的人物思想情感画面的手段。无论我们关于讲述故事的自然技法的概念是怎样的,每当作者把所谓真实生活中没人知道的东西讲述给我们时,人为性就会清楚地出现。①…[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志艳陶洁琼纪尘是著名的广西瑶族女作家,对比起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纪尘的突出特点主要有三个:其一是瑶族;其二是女性;其三是通过实地考察与生命行旅来进行文学创作。前两点以第三点为纽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纪尘文学创作的独特魅力。文学是文化产品之一,结合当代…[浏览全文][赞一下]
最早认识美籍华文女作家周励及其作品,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笔者刚涉足中国大陆以外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不久。她以自己两手空空在美国如何创业成功,以及在北大荒挥洒青春的成长经历为蓝本的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甫一出版,风靡一时,成为如同知名报人董…[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从孤魂草到白菊花周梦蝶的悲苦出自命运的不幸与捉弄:1921年,出生于河南陈店村贫困农家,作为遗腹子(出生前4个月丧父)在3岁时与苗氏女子定亲(16虚岁未满而娶)。1939年,以19岁大龄考入开封第一小学(就读一学期跳至六年级后毕业)。1945年,因战乱…[浏览全文][赞一下]
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为小说中的“城市与爱情”书写提供了一个独绝的范例——城市的陷落,成全了一对男女的凡俗爱情,这是张爱玲的大胆想象和创造。但在小说结尾,她却又借叙事者之口道出了心中疑惑:“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指白流苏),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作为符号的莫斯科在写作《等待呼吸》之前,钟求是没有去过俄罗斯,更没去过莫斯科,他是在小说写完之后才去了一趟莫斯科,去的用意在于看一看真实的莫斯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由此来验证这一部从莫斯科始发的小说在细节上是否准确、可靠。这是一个有趣的症候,说明莫斯科、…[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学昕于向华一以往曾经读过钟求是的一些中、短篇小说,它们都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最难忘的,就是那篇写于2012年的中篇小说《两个人的电影》。不可否认,这是20世纪以来最好的中篇小说之一。可以说,钟求是写出了一个不朽的爱情故事,它更像是一个抒写命运的挽歌,…[浏览全文][赞一下]
谢尚发1979年,《北京文艺》第11期发表了张洁的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小说甫一发表,因其所触及的爱情与婚姻之间纠缠着的社会道德问题,立时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论者指出,“这篇小说并不是一般的爱情故事……作者企图探讨和提出的,并不是什么恋爱观的问题…[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寻路的人陈平原的“学术史三书”,本身亦是学术史研究的对象,是我们了解近30年学术转型的重要线索。所以一边研读《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这部新著,我同时也在重温陈老师与汪晖、王守常主编的《学人》集刊。明年是《学人》创刊30年,陈老师近来多次提及1991年对他…[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学术专著该如何写多年前,郑敏先生在她的专著前言中说:写书有两种途径。其一是先拟好大纲,尔后收集资料,查参考,依纲,对各章进行填充。书成后以纲领突出,体系醒目著称……另一种著述途径则并不预制纲领。作者在落笔之前往往早已深入到“野外”(field)进行勘测…[浏览全文][赞一下]
新书《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刊行,作为作者,有义务配合出版社“广而告之”。但与其云里雾里自我吹嘘,不如摘抄书中几段要紧的话,呈现大致立场,然后再加以渲染与铺排,展示自家研究思路之由来。至于功过得失,全靠读者评定;作者只能在不断“倒带”的过程中,略为自我辩解。…[浏览全文][赞一下]
海内外学界在追忆《新青年》杂志对中国思想史的杰出贡献时,大多会说《新青年》树起了“民主与科学”两杆大旗。其实,《新青年》给现代中国带来的最具辐射力的观念,恐还是“自由”二字。1918年6月15日,《新青年》刊发易卜生专号产生轰动,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鲁迅为…[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学阐释学有一种内在的文化互动功能,它包含了观念重构,重构的资源来自于表现为文本的他人的生活经验、表达方式、价值标准和审美取向。为了拓展自己的经验视界,通过对某个文本进行阐释,打开视野,在他人经验之上丰富经历,提升智慧,获得愉悦、美和善的陶冶,在获得心灵自…[浏览全文][赞一下]
钱锺书诗学与学术史正名大抵尊钱锺书(1910—1998,以下简称“钱”)为“文化昆仑”的海内外学者,皆愿称钱是20世纪读书最多、最具博识的“大学问家”。比如王元化(1920—2008)感叹“钱锺书这个本领很厉害,博闻强记啊”,“我说他一走了,没有人比他读书…[浏览全文][赞一下]
中国的网络小说创作普遍存在一种“弃坑”现象,即作品常常没有后半部,形成有头无尾的半部之作。像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辰东的《神墓》、孙晓的《英雄志》、静观的《血流》、端木摇的《长恨歌》、愤怒的香蕉的《赘婿》等著名网络小说,都属于“弃坑”之作。更多的无名写手…[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