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作者
  • 赞/阅
  • 日期
  • 0/34391
    2023-11-09
  • 引言几千年未有之巨变在近代中国发生。在这天崩地裂的历史转变期间,作为社会中流砥柱的“贵族之家”面临着怎样的时代困惑,他们又将如何應对?曹禺借《雷雨》控诉大家长的罪恶,揭示“圆满”的不可能与难逃的“无常”宿命,指向生命哲学的思考。巴金笔下的“家”表达传统文化…[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4685
    2023-11-09
  • 1读完郑小驴的小长篇《去洞庭的途中》,最突出的感觉:陌生。其实,这种感觉一直伴随着我对郑小驴的阅读。在郑小驴早期的小说中,这种“陌生”或许还不那么自觉,因而,给人的感觉还有些飘忽,有时候是一种奔突的力量,有时候是一种凌厉的气息,有时候是一种漫长的忧伤……但…[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5114
    2023-11-09
  • 1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始,“小女人”的说法似乎就已成定数和成例了。这世界上有伟丈夫、大男人,但是却一直只有小女人,一切难看的字眼儿都要加上一个“女”字旁作为标记。20世纪人类的文明中最大的进步之一,在我看来或许就是女性运动,作为启蒙主…[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5419
    2023-11-09
  • 谭旭东从1949年至今,七十年的儿童文学发展道路并不是平坦的,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运动和“文革”十年,在中国社会各方面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而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不但给中国社会各方面带来了深刻影响,也促动整个文学思潮和写作方式的变革。就儿童…[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5743
    2023-11-09
  • 李逊张燕玲(《南方文坛》主编):各位嘉宾,早上好!欢迎大家参加黄继树长篇小说《灵渠》研讨会。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与会嘉宾(略)。首先请桂林市副市长兰燕女士致辞。兰燕(桂林市副市长):今天非常高兴跟大家相聚在一起,共同分享老文艺家黄继树先生的最新小说《灵渠》。…[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6132
    2023-11-09
  • 刘铁群郭玉贤黄继树的长篇新作《灵渠》取材于秦代著名的人工运河灵渠的开凿过程。“灵渠不仅在广西,在岭南,在中国历史上,地位重要,影响深远,而且在世界人工运河史上,也有它独特的地位。”①灵渠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题材往往会让人想到秦皇伟业或战争与征服,但小说《…[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6104
    2023-11-09
  • 中国文学发展在地域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春秋战国时期,黄河、长江流域已经有了光耀千秋的先秦诸子、诗经楚辞。两千多年后,地处岭南的八桂大地,才出现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岭西五家、临桂词派。然而,就在广西文人在古诗文领域有所造就的时候,中国文学已经翻开了新…[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6508
    2023-11-09
  • 临桂词派是晚清民国时期兴起的一个词派,因该派创始人、领袖王鹏运和主将况周颐均为广西临桂人而得名。叶恭绰曾以“桂派”称之,蔡嵩云沿用这一称呼,并给予高度评价:清词派别,可分三期。……第三期词派,创自王半塘,叶遐庵戏呼为桂派,予亦姑以桂派名之。和之者有郑叔问、…[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6750
    2023-11-09
  • 前些年,因国徽设计者是谁的悬念,舆论界沸沸扬扬,争论不休,有人说是张仃,有人说是林徽因、梁思成,有人说是高庄,有人说是周令钊,众说纷纭。随着时间推移,档案开放,争论趋于平息,人们终于明白:国徽设计是一桩特殊的集体创作——中共最高领导决策之下多方多人参与的集…[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6712
    2023-11-09
  • 一位对大众文化有兴趣的年轻朋友,给我发来微信,说最近读了周志强教授的两本书,一本是《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看懂你自己的时代》,一本是《阐释中国的方式——媒体裂变时代的文化景观》。年轻人肯读书,当然是好事,我于是表扬了他。他又问我是否读过这两本书。我只能很…[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7122
    2023-11-09
  • 王亚惠路遥在写完《平凡的世界》之后,随即又以苦行僧的写作方式写出了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和一般创作随笔不同的是,路遥不单纯从作品本身展开,更着重强调整个创作过程,他唠家常似的,和读者一遍遍展示自己的创作环境和心境。就这样,作品本身被掩饰,创作过程被提…[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7279
    2023-11-09
  • 从《惊心动魄的一幕》开始,路遥的小说总在平凡的阅读视野里,出人意料地刷新青年读者的文学期待。非同寻常,囊括“改革先锋”的褒奖,路遥的创作得到“国家认同”的历史新高,再次刷新文坛热度,“路遥”“小说”与“改革”三者间的话语留白正成为亟须阐释的文学问题。当然,…[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7332
    2023-11-09
  • 1972年8月2日的《陕西日报》刊出了《“山花”是怎樣开的?——诗集〈延安山花〉诞生记》,称:“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一年来共创作诗歌两千余首。这些革命诗歌,运用黑板报、墙头诗、诗传单、唱秧歌、朗诵会等各种形式直接与广大群众见面,有力地配合了三大革命运动。”①…[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7525
    2023-11-09
  • 周燕芬杨晨洁每位作家的阅读史都构成了创作的前史。阅读作为物我回响的交流过程,阅读者不断与阅读资源产生对话,发出诘问,最终在阅读中回归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由此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经验世界。阅读史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位作家的知识构成与审美趣味,诠释着作家的创作内容。…[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7664
    2023-11-09
  • 赫姆林·加兰指出:“艺术的地方色彩是文学生命力的源泉,是文学一向独具的特点!”中国当代乡土文学因民族性、区域性和本土性特征在世界文坛大放异彩。乡土文学透漏出中国文人的乡土情结,讲述了文人当今的生存及精神状况,更是一种之于存在的哲思,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处境①。…[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7671
    2023-11-09
  • 主持人季进:在本栏目以往发表的导语和论文中,我们一直试图突出翻译在“中国文学走出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一再申明,“翻译问题”所指涉的绝不止于译文和原著的关系,而是囊括了从生产到阅读,从流通到消费,从宣传到教育,从文化认同到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翻译不是由…[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7855
    2023-11-09
  • 中国与欧洲的交流在16—18世纪曾出现高潮,主要参与者是中国文人与西方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但是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在经历了几次战争、被殖民列强瓜分领土之后,才与欧洲发生了更广泛深入的社会文化交流。许多中国学者和作家被外国科学技术和各种思潮所吸…[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7867
    2023-11-09
  • 《写在文学史边上》收录了金理在现代文学史研究领域的十余篇论文,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第一篇《章太炎语言文字观略说》不仅梳理了章太炎语言文字观的形成脉络、学理依据与改革实践,勾勒出与章太炎语言文字观密切相连的文化观、历史观,并论析了这一语言文字观在新文化运动中…[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7886
    2023-11-09
  •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晚清民国无疑是一个令人不堪回首的时代,这不光因为社会巨变与动荡对个体生命的忽视与摧残,更重要的是西方文明的强势入侵对中华本土文化的冲击,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国人精神上的危机。于此,治近现代文史者皆有惊心动魄的体认,无须赘言。说这是历史上从未有…[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7973
    2023-11-09
  • 80后文学的出现,是新世纪以来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在消费主义的浪涛中,市场先于文坛的出场方式裹挟着这一代作家,在时代的潮流中浮沉。从个人的成长经历来说,80后作家是幸运的,他们既没有经受过特殊时期的规训和创伤,也很少体会物质极度匮乏的饥饿与惶恐,更不必因为…[浏览全文][赞一下]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社团热点作品

    栏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