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彬对现当代作家的研究而言,档案材料往往有着独特的效应,但它的获取却始终是一大难题。此前,我在2010年版《穆旦年谱》中较多采信了穆旦生前任职单位的档案馆所藏的一批档案材料。当时有一个最直观的判断,尽管“八卷本《穆旦译文集》和两卷本《穆旦诗文集》已出版,亦…[浏览全文][赞一下]
时间自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夫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击壤歌》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①人们生活在时间里,感受生命的萌发、变化,感受时间的流逝。但并不是所有时间的意义都是一样的,浮士德在自以为建造了人间的乐园之…[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吉狄马加是当代和当下诗坛的一个另类。他经历了朦胧诗以来的崛起,在二十五岁时就与北岛等人获得了全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鲁迅文学奖前身),他以自己的诗才和政治素养逐渐进步直至取得了今天被国内外广泛认可的成就和赞誉。他沿着固有的坚定的诗歌方向一路高歌猛进。在诗歌…[浏览全文][赞一下]
韩少功可谓当代中国无可替代的写作者。这不仅是说他文学风格独特,也是说他始终能够独具慧眼地开掘中国不为人关注的面相,并将之形诸文字。自他在1970年代末以《月兰》《回声》《西望茅草地》在文坛崭露头角时,就已然在批判动乱年代的同时融入了对乡土人情的刻画,展现出…[浏览全文][赞一下]
均质的物理时间在沉积历史的重量后往往不再匀齐与对称。在一些特定的节点,它失衡乃至失序,重铸抑或偏离历史轨道,烙下杂乱而沉重的时代印痕。在百年现代性进程中,此类历史节点不多,但它们裹挟一切,改写无数亲历者的人生轨迹。正史、日记、影片、教科书、口述史、回忆录、…[浏览全文][赞一下]
据我观察,韩少功在近年来关注的一个核心主题,是20世纪60年代经由70年代,如何过渡到了80年代,并进而演变为90年代,这一过程蕴含着怎样的精神现象学的秘密,有着怎样的历史逻辑,上演着怎样的历史的狡计?韩少功试图对此进行思想的把握与艺术的呈现。利用小说家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何平张柠何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有人说你是批评家“跨界”小说,我不是很赞同这种说法。你和李敬泽差不多是同一种情况,开始写作的时间其实很早,基本和做批评的时间同时,只是做文学批评一直是公开的,而写小说则是私底下的,如果要命名,就叫你们“秘密的小说家”吧。人…[浏览全文][赞一下]
在《三城记》的后记中,张柠断言:“现代小说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成长小说,或者是成长受阻的抵抗小说。它们都是在线性物理时间支配下的叙事,同时要为主人公寻找生活的出路,探讨人生的价值。”①说起“成长小说”自然要追溯到德国教育小说(修养小说)或者发展小说(Entw…[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柠的《三城记》简单地说,是写一个80后青年在三座城市的生活:北京、上海、广州。概括起来就是“北上广”。北上广的能指远远大于所指,它是对中国进入21世纪的现代化和都市化的高度概括,它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而北上广正是中国现代化提速的时空交会…[浏览全文][赞一下]
华媛媛王斑一、审美、政治与生态华媛媛(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王斑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在本学期末接受这次访谈邀请。2017年秋您在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第一次开设了“美学、政治与生态:艺术作品与环境”这门课程,我非常荣幸在您的带领下同其他近二十位斯…[浏览全文][赞一下]
钱锺书(1910—1998)二战之后曾在上海发表短篇小说《灵感》(收入《人·兽·鬼》中),当主人公“作家”在地狱中面临他文学生涯的最终裁决时,出现了一位去世文化企业家的鬼魂,他说了“作家”不少坏话。我们从他的话中得知,这位文化企业家生前是靠补脑益智生发油、…[浏览全文][赞一下]
主持人季进:英语世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经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筚路蓝缕的创建过程,在近二十年迎来长足的发展,一跃成为显学,而随着全球化时代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以及中国政府文化输出战略的实施,这一领域的活跃程度更是水涨船高,引人注目。关注和追踪海外学界…[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提到南方,我首先想起了两位外国著名作家,奈保尔和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写过一个短篇小说《南方》,这个故事为我们提供了想象南方的很多种方式,现实的、寓言的、梦幻的,而每一种想象其实都给这个故事预设了不同的思想内涵和命运走向,可以说,博尔赫斯以《南方》颠覆了现实…[浏览全文][赞一下]
古代诗论先后有“诗言志”“诗缘情”的提出,唐代孔颖达说:“情志一也”,这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抒情传统。诗人以诗歌抒情来实现自身的社会责任,这是诗歌这种艺术门类的特点之一,也是诗人对诗歌的期望。有期望,相应之下就会有抒情能否实现诗歌的社会责任的思考,于是便有对…[浏览全文][赞一下]
吴子林陈加2018年时值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又是马克思两百周年诞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七十周年。围绕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在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学基本理论、古代文论、西方文论和中西美学等方面,文艺理论界开辟了新的论域,推出了诸多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显示了多…[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鬼”不少人吃惊恐怖片《幽灵人间》(2001)出自许鞍华之手,多半因为它和许氏“重要作品”(譬如《千言万语》《女人,四十》、“天水围”姊妹篇、《黄金时代》等)在形式上大相径庭;更具体地说,作为一部“典型”的港产娱乐片,它似乎无关人文传统,无关大历史,更…[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凉风有信秋月无边,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小生缪姓莲仙字,为忆多情妓女麦氏秋娟……”电影《胭脂扣》(1987)用一段《客途秋恨》引入十二少和如花的相遇,基本不用再费笔墨交代人物关系,因为《客途秋恨》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两百年前的这曲南音《客途秋恨》,经常出…[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许鞍华导演从1979年拍摄完成第一部影片《疯劫》(也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发轫作),到今天也差不多是四十年,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间几乎一致。从这样一个时间跨度来看许鞍华以及香港电影史,是很有历史意义的。我希望通过许鞍华电影来探讨中国香港人的情感结构。…[浏览全文][赞一下]
在一次访谈中,李振曾说起他的“阅读史”,这是一个批评家的书房秘密。当这种隐私成为切入一个青年批评家的精神内核时,我觉得仍然有必要再次回放他那段自我告白:“相比年轻同行们的敬业,我的阅读是非常杂乱的。早些年秦晖、徐友渔、谢泳等几位先生的书对我影响很大,当一些…[浏览全文][赞一下]
我认识李振是2010年6月他在南开大学博士毕业的答辩会上,他的导师乔以钢教授请我去主持他的答辩。答辩之后乔教授请吃饭。乔教授诚恳热情,为人为文在学界堪称楷模。吃饭很热闹,和所有的答辩一样,像是过节。但李振好像很节制。后来李振说那天吃的包子十八元一个,是天津…[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