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作者
  • 赞/阅
  • 日期
  • 0/32080
    2023-11-09
  • 梁冬华柒万里是当代广西著名的苗族艺术家。柒万里于20世纪70年代受教于岭南画派大师黄独峰门下,由此走上艺术之路延展至今。柒万里的艺术创作涉及国画、油画、水彩画、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以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为艺术特色,广受好评和赞誉。自20世纪70年代其油画《三…[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040
    2023-11-09
  • 李咏梅当代海外华人作家中,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综合艺术最多的要数白先勇了。自1984年台湾导演白景瑞将白先勇小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改编成电影开始,迄今为止有超过十五部电影、电视剧以及话剧、舞剧、音乐剧改编自白先勇的小说。白先勇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特…[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103
    2023-11-09
  • 王春林在《捎话》(载《花城》杂志2018年第4期)这部寄托着刘亮程深厚思想题旨的长篇小说中,借助于汉语言出神入化的使用,刘亮程首先将自己的关注视野指向了千年之前围绕精神信仰发生的堪称尖锐激烈的文化与人性冲突。实际上,尽管是一部长篇小说,但《捎话》的故事情节…[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028
    2023-11-09
  • 张丽军试想中国当代文学七十年,有哪一部是能够让人一次次读起来激动不已,能够依然辐射当下的乃至是未来几十年、几百年的中国,能够依然满含着未解的精神隐秘、无尽的况味和多样文化魅力的长篇小说?张炜写于20世纪80年代的《古船》就是这样一部历久弥新的,饱含着古老中…[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2028
    2023-11-09
  • 栾梅健贾平凹是一位现实感极强的当代著名作家。他曾这样自述:“我不会写历史演义的故事,也写不出未来的科学幻想,那样的小说属于别人去写,我的情结终在现当代。……关怀和忧患时下的中国是我的天职。”除了在二十二万字的小说《老生》的前半段中,有过关于20世纪三四十年…[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965
    2023-11-09
  • 赵飞臧棣在语言的沉醉中追溯他的意识,这些意识都归结、指向为一种诗歌理想:唤起生命的高贵觉醒。“存在首先是一种觉醒,而它在非同寻常的感觉的意识中觉醒。”正是为了勘探非同寻常的意识,臧棣的诗歌语言有一种开拓生命前途的力量,它总渴望朝向新生、朝向未知的领域。他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901
    2023-11-09
  • 张立群由于本文最终的目的是将林莽的诗歌创作置于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中加以考察并试图与当代诗歌批评完成某种对话,所以,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就诗论诗会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同。无论是阅读林莽诗集的“作者简介”还是关于他的评论文章,“‘白洋淀诗歌群落代表诗人之…[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812
    2023-11-09
  • 潘向黎何霞时间:2018年5月22日(8月2日、9月25日修改)地点:上海报业集团何霞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潘老师您好。您从1980年代末踏人文坛,最初以散文成名,1990年代末开始写小说,差不多有十年没有出散文集子,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小说创作上。20…[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819
    2023-11-09
  • 邵部十卷本的《孟繁华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4月版),集中展示了孟繁华在文学史研究、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等领域的学术成果。文集中,除了《当代文学:终结与起点——八十、九十年代的文学与文化》是新结成的集子,其余著作如《梦幻与宿命——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历…[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842
    2023-11-09
  • 颜水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深刻转型,据美国学者李怀印所说,“不满于近代中国表达中的宏大叙事和目的论,1990年代和2000年代的新一代史学家日渐倾心于探究地方事件和日常现象”,实际上,这种对宏大叙事和目的论的不满在1980年代…[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833
    2023-11-09
  • 张光芒一李敬泽最近几年接连出版了《会饮记》《会议室与山丘》《青鸟故事集》等引起读者热议的书,这些书里的篇章,文体杂糅,内容多样,在各种叙述形态、审美意象或者语言形式间自由穿梭。对于这些颇具挑战力的文本,不少学者注意到了其作为“中国之文”的散文美学、自由精神…[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793
    2023-11-09
  • 昨天为了赶飞机,起了个大早,出门时忽然发现,自己好久都没有见过真正的黎明了。那个万物苏醒的过程,黑夜与白天的界限从模糊到清晰,尤其是黎明前那混沌、朦胧、慢慢呈现的状态,特别像文学。路过一个湖边的时候,想到文学作品就如同湖边柳树的倒影,兼具现实与想象的双重面…[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790
    2023-11-09
  • 编者按:近年,李敬泽的文学创作与批评呈井喷式爆发,充满活力与丰富性,成为当下中国文坛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2018年10月27日,由扬州大学主办,扬州大学文学院、扬州大学毕飞宇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之文与当代散文写作的变革:李教泽散文创作研讨会。在扬州大学举行…[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725
    2023-11-09
  • 张欢作为当代文学领域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孟繁华的名字每被提起总会激起一种可见的鲜明和振奋,而在他洋洋数百万的文字面前,再麻木的人都无法忽略其强劲的内在气韵:深厚的学识、非凡的敏锐、持久的耐心、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与批判立场、对人的精神困境的思考和反抗,同時还…[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758
    2023-11-09
  • 曹文轩谢谢孟繁华让我参加他的研讨会,这些年你无数次参加我的研讨会,终于使我有了一个报答你的机会。谢谢这个研讨会动议人、策划者洪子诚先生。他是一个不多事的人。但是在孟繁华这儿他多事了,说明这是重要的事,是应当做、必须做的事。关于身份孟繁华的声音频繁出现在一场…[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769
    2023-11-09
  • 洪子诚编者按:孟繁华是当代中国文学研究和批评前沿一个优秀的存在。2018年10月25日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1号楼108报告厅,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沈阳师范大学、北大培文联合主办。当代文学批评、研究的现状和前景——《孟繁华文集>研讨令。…[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763
    2023-11-09
  • 黄怡争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了深厚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广西壮族因黑衣壮而被世人普遍认知,黑衣壮又因黑色而被世人记住,因此黑色成为壮族的一个色彩符号,“嗜黑”无形中成为标签。但是,黑衣壮以及其他壮族人民对黑色或相近颜色的选择,更多时候是受到衣物…[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813
    2023-11-09
  • 邓芳宁“救赎”源于基督教文化(《罗马书》6:15-18;《哥多林前书》1:30),兼有“拯救”和“赎罪”的涵义。许慎《说文解字》训曰:“救,止也”,“赎,贸也”。可见,作为现代汉语中“舶来品”的“救赎”一词精巧地融合了“救”与“赎”的本义和引申义。人生逆境…[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712
    2023-11-09
  • 王光和五四白话文运动时期,胡适被誉为白话诗的通天教主。他不仅率先写作了一定数量的白话诗,而且还提出了相关的理论主张,从而超越了前人,创造了历史。究其原因,则是与胡适对中西方文学的发展规律尤其是诗体演变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分不开的。可以这样认为,胡适的诗学主张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645
    2023-11-09
  • 涂航1917年,蔡元培先生在北京神州学会的一次集会上,发表了题为《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演讲。时值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茶之际,以陈独秀为首的激进思想家提出“重估一切价值”,以反孔批儒的手段,号召国人摆脱传统纲常的束缚,走向以西方世俗民族国家为圭臬的现代文明。令人玩…[浏览全文][赞一下]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社团热点作品

    栏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