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作者
  • 赞/阅
  • 日期
  • 0/31359
    2023-11-09
  • 在20世纪80年代“启蒙主义”的解读中,香雪透过“铅笔盒”对一个“现代化”的“明天”的渴慕正是她的超凡脱俗处。而近年来一系列“重返”与“重读”80年代的批评文章,均着眼于“新启蒙”解读对凤娇们的欲望的“遗忘”与“压抑”。罗岗、刘丽指出,凤娇们对“金圈圈”“…[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368
    2023-11-09
  • 一读马金莲的小说时,我想起了赫拉巴尔。是的,这不合逻辑,他们一个来自中国的西海固,一个来自捷克的布拉格,一个是而立之年的中国青年作家,一个是故去数载的欧洲文学大师,让他们如此风马牛地相遇在我的脑海里,连我自己都莫名其妙。但是,仔细琢磨,我又觉得,或许这还真…[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364
    2023-11-09
  • 姜岚毕光明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当代作家面前的西方现代派文学,最先对已成名的小说作家产生艺术冲击力的是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的荒诞派戏剧①,卡夫卡的表现主义小说,萨特、加缪、品特等人的存在主义小说与戏剧,约瑟夫·海勒的“黑色幽默”小说等,像《秃头歌女》《犀牛…[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386
    2023-11-09
  • 抗战时期桂林重要的文艺期刊《人世间》存在于1942年10月至1944年5月,共出版7期,主编凤子。很多期刊目录汇编以及相关的专著、论文对桂林版《人世间》来龙去脉的描述都存在错误和不严谨之处,而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与主编凤子有关。凤子是曾为现代文学发展做出过突…[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444
    2023-11-09
  • 黑暗的日子里一道最艳丽的晨光,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张郞郞《宁静的地平线》张郞郞的绘画在我心中縈绕已久,千头万绪,使我不敢率尔操觚。众所周知,张郞郞有一个绘画大家的父亲。与一般的“画二代”不同,张郞郞并不以画为职业。认真算起来,他是一个作家,一个编辑,一…[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421
    2023-11-09
  • 在纪念德高望重文学前辈陆地先生100周年诞辰的时候,我总一直觉得先生是我们广西文学庄园里一株不可多得的生机勃勃的芳草,花常开,叶常绿,馨香延绵不绝,永不凋谢。今年先生离开我们虽然业已八年,但在我心中,他依然活着,无不令我深深地感念。如今追思起来,不禁让我想…[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399
    2023-11-09
  • 陆地是一位著作等身并卓有成就的文学大家。陆地的创作表现对象主要是工人、农民、战士、知识分子,而最能体现陆地的文学创作成就的是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陆地特别擅长描绘知识分子,这和他的人生经历以及创作表现追求紧密相连,他对知识分子的书写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一、…[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359
    2023-11-09
  • 随着长征的胜利结束,中共政权在陕甘宁边区落地生根,“革命中国”的政治版图发生了新的位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民族矛盾不断加剧,在国难当头之际,走向红色陕北成为众多有志青年的理想追求,陆地自然也是其中的一位,用他本人的话来说,那就是“当时我们对革命的信仰,远…[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297
    2023-11-09
  • 《美丽的南方》系广西土改小说,写作时间是1953年5月至1959年6月,故事原型时间是1951年至1952年,两个时间段虽属同期,但其中的差别不能忽视,这样的时间落差导致了作品内蕴的迁移。在作家个人写作史上,《美丽的南方》有一吐为快之意,于是陆地不顾同类题…[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170
    2023-11-09
  • 亚思明王湘云洛夫曾说,犁青“具有世界性的宏观眼光”,这在今日华语诗坛“十分罕见”①;谢冕也认为,犁青是因一种超越民族局限的“大情怀”而成为国际性的诗人②。其世界性或国际性,就文学内容而言表现为跨地域、跨文化、跨艺术门类的“流散写作”③;就文学形式而言则是与…[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164
    2023-11-09
  • “性别操演”来自朱迪斯·巴特勒(JudithButler)的核心观念“操演的性别”(performativegender)。巴特勒认为,在当代社会中,性别认同是一种操演,是在试图施加强制异性恋(compulsoryheterosexuality)的体制中,…[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134
    2023-11-09
  • 张清华太阳照亮山坡的时候飞来了一只鸟儿……它凝视着水面上的太阳像朝圣者望着恒河好像生来就要歌唱,这只望着恒河和太阳的鸟儿,她要告诉我们那些充满企望与隐秘悲欢的故事,还有那些古灵精怪的奇思异想。尽管这词语的绽放来得稍微晚了一点,有一点春日迟迟的味道。但她还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098
    2023-11-09
  • 现代文明冲击下,传统的生活方式如何安放?政治风潮后,受虐者的精神家园如何安放?世俗“规范”中,标准答案之外的“自我”如何安放?陈建功执着书写芸芸众生的困顿悲凉,品咂时代变迁中的世态百味,解读“平民北京”的生活哲学。“每个作家都有自己情感的敏感带”,对“活着…[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191
    2023-11-09
  • 一弗吉尼亚·伍尔芙在《论小说与小说家》中谈到契诃夫,对其小说《古雪夫》中的人物书写和细节处理赞叹有加,“契诃夫按照自己心目中想象的情境,多么忠实地选择了‘这一点、‘那一点以及其他细节,把它们综合在一起,构成了某种崭新的东西”①。伍尔芙在这里谈及的“崭新”,…[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177
    2023-11-09
  • 陈建功最新出版的散文集《我和父亲之间》的封面是一张作者的肖像照片。他若有所思地凝视着上前方的某一处,你似乎觉得他是在看你,更多的时候,你觉得他是在看向某个更辽阔更缥缈的所在。他的嘴角含着一丝笑意,笑意若有若无,有些近乎冷峻了。岁月在他的额头上刻下了或深或浅…[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153
    2023-11-09
  • 已经是多少年的老习惯了,每当我遇到民间文学、非遗理论方面的问题,就会将“球”从边远的云贵高原朝着身居北京的刘锡诚先生抛去。而他呢,不论在忙些什么,总是马上停下手上的活儿给我答疑解惑,击中问题实质。没想到的是,在锡诚先生迈入八十三岁高龄之时,他却把一个球倒回…[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177
    2023-11-09
  • 人生的耕耘会有两种收获,一种是倾尽全力的、刻意的、精心的,一种是不经意之间信手而为的。后一种如田边地头的花草蔬果,在大面积的耕作收割之后,才发现它的存在、美好乃至意义。这便是锡诚先生这本新编的《田野手记》。这里收集的四十余篇文章,都是他在全国各地、诸多民族…[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231
    2023-11-09
  • 刘锡诚先生是中国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大家,也是中国原始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先行者,还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文化学者。在学界,不但他的治学成就和贡献常受人称誉,而且他的治学精神和高尚品德也常常为人津津乐道。刘先生曾在不同场合、文章里说过这样的话:“我常以在…[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173
    2023-11-09
  • 王晓珏的《冷战与中国文学现代性:1949前后重新想象中国的方法》(ModernitywithaColdWarFace:ReimaginingtheNationinChineseLiteratureacrossthe1949Divide)讨论的问题对《现代语…[浏览全文][赞一下]

  • 0/31152
    2023-11-09
  • 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捩点。在地理上,它带来了冷战式的分裂,导致了多重离散、分隔与动荡。在文化上,它引发了歧义纷呈的民族国家、政治文化想象。1949年的分裂是断裂、延续、转折,它是危机也是契机;流亡和疏离的经验启发了去地域化(deterrito…[浏览全文][赞一下]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社团热点作品

    栏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