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人文交流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张江与德汉两位教授的对话——《开创中西人文交流和对话的新时代》①,却不乏新意,既有理论建构,也有现实关切,本身即是一场饶有意味的跨文化、跨学科对话,读来颇受启发。笔者赞同两位教授的观点:中西人文学术交流呈现巨大逆差,中国…[浏览全文][赞一下]
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一次文学沙龙上,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做过一次诚恳的检讨,他说他曾经大言不惭地宣布网络文学就是通俗文学,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却告诉他网络文学的要害不在文学而在网络①。网络文学的要害真的在于网络吗?抑或还是在于文学?这涉及自…[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遇春+邱婕一直以来,张恨水以新章回体小说的创作著称于中国现当代文坛。但张恨水的笔墨涉及其实颇为广泛,除却小说,还有大量的旧体诗词存世。张恨水早在少年求学时期,便开始写作旧体诗词。1965年张恨水于病体孱弱之时,还写下了悼念亡妻的绝笔《浣沙溪(三阕)》。张…[浏览全文][赞一下]
评论家李建军近年文笔纵横驰骋,日见精彩。其文章高产迭出,涉猎广博:着力最多者,是以系列文章潜心“重估俄苏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的域外资源进行清理与反思;同时又一以贯之地以其愤怒与温情兼具的文字,践行当代作家作品批评;偶尔还腾出手来,对《史记》《红楼梦》…[浏览全文][赞一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研究突发高产出猛增长势头,经典作家研究热度不减,尤其对那些世界顶级的研究对象各个层面的研究,几乎是全方位无空白覆盖,研究的视角辐射到了研究对象的各个角落和细部。所以,时至今日,对史上经典作家的研究,要取得进一步的突破,或者再收…[浏览全文][赞一下]
1954年春天,时为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的李希凡和北师大附属工农速成中学教师的蓝翎,不满意俞平伯《红楼梦简论》中的观点,决定合写一篇文章提出反驳。他们曾是山东大学的同学,前一年刚刚毕业分配到北京。这本是很正常的学术讨论,连他们自己都不会想到,几个月后,最高国…[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勇英擅写乡土题材的儿童小说。她本人的乡土童年记忆及生活经验,为这一“文字间都带有乡野味”①的书写提供了独特、丰沛且生动的素材和感觉的资源。这些记忆、经验一面在作家的情感和文字里被日益摩挲得润泽而闪亮,另一面也将它的触须悄然伸入今天的童年生活世界。两者的融…[浏览全文][赞一下]
本刊编辑部时间:2017年01月13日下午地点: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办公楼204主办:广西作家协会、《南方文坛》杂志、新蕾出版社焦娅楠(新蕾出版社原创文学中心主任):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作家、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们相聚在…[浏览全文][赞一下]
蔡晓惠+李彦时间:2016年12月14日地点:天津南开大学爱大会馆人物:李彦(加拿大华裔中英文双语作家、滑铁卢大学瑞纳森学院文化及语言研究系中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孔子学院加方院长)蔡晓惠(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博士)蔡晓惠:李老师,我知道您是在19…[浏览全文][赞一下]
吉狄马加+王雪瑛时间:2015年8月初稿,2016年11月定稿地点:青海·西宁人物:吉狄马加(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王雪瑛(《文学报》高级编辑)本文以对话的方式,回溯吉狄马加三十多年诗歌创作的历程,探究诗歌创作中,个体与时代、自我与民族、自然与文化、传统与现…[浏览全文][赞一下]
當许多讨论仍围绕着当今中国儒学复苏的话题时,刘剑梅的著作《庄子与中国现代文学》(ZhuangziandModernChineseLiterature)则展现了严谨且富于洞见的对于中国道家哲学传统的探究,而道家传统的重要性在中国现代思想及文学研究领域非同小可…[浏览全文][赞一下]
开端:1989/2185达科·苏恩文(DarkoSuvin)也许是专门研究科幻小说的一位最重要的文学学者,他曾把科幻小说描述为“至少是间接地从乌托邦小说衍生而来;它即便不是乌托邦的亲生女儿,也至少是乌托邦的一个侄女——侄女通常羞于谈论其家世血统,但是却无法…[浏览全文][赞一下]
是十几年前的事了。王鹏程报考我的博士,看材料,“出身”不大好,没有读过本科,是以中师毕业的身份考硕士,硕士毕业学校也不是那什么“211”和“985”。但看他附在材料里的文章,却颇不一般。行文平实、论述扎实,水平远高于通常见到的硕士毕业生。我于是怀着期待等待…[浏览全文][赞一下]
在年近不惑的中国青年文学批评家中,王鹏程教授的批评风格雅正而亲切,端肃而活泼,锋芒中蕴蓄着卓见,坦率里包含着温厚,穆然有若清风,矫然自成一家。放在全国文学批评的视野来看,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对文学批评素来不十分发达的西北地区来讲,他的存在显得尤其重要。…[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鹏程1949年后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错综复杂而又严肃沉重的历史课题。因为众多限制,诸如档案尘封、材料匮乏、当事人的逝去以及出于各种原因的隐讳和遮掩,使得这段历史成为光秃秃的树桩,甚至连树桩也漫漶不清。不过,这却无法割断其与现实内在的隐秘关联。马克思…[浏览全文][赞一下]
以当今人们约定俗成的“新中国的建立”为时限分界,即现代文学的结束当代文学的开始,我们一般所说的中国当代文学生成发展至今,也走过了六十余年的历史了。这期间,中国当代文学史经历了几轮不断的重写,无论是在文学史版本数量还是其学术质量上,较一度很长时间单一政治化图…[浏览全文][赞一下]
三十年前,我在杭州大学经济系求学,因为痴迷文学,常常不务正业,逃课到中文系的课堂蹭课。当时去得最多的,就是吴秀明老师和汪飞白老师的课堂。对于自己的偷师,难免有些心虚。为了抢占最后一排的座位,经常提前一节课就钉在那儿。熟悉的中文系同学看到我,不止一次笑我“守…[浏览全文][赞一下]
到当代文学的研究成为史学研究的一个部分时,文学史料在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了。到当代文学史料成为研究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时,其研究成果的史学品格就大大提升了。这并非说当代文学研究中史料的重要性此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恰恰相反,迄今为止取得的不胜枚举的重要成…[浏览全文][赞一下]
编者按:一个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遭遇一个文献史料问题。对比传统“三古”(古代文学、古代汉语、古典文献),对比与当代文学具有血缘关联的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史料滞后是显见的。为此,2016年11月,著名评论家、杭州师大文学院院长洪治纲教授举办“以史料建设为中…[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鹏程文学批评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和价值判断,“知多偏好,人莫圆该”。那么,批评诸要素中最关键的是什么?学识、视野,抑或眼光、方法……窃以为,最关键的还是事实感——艺术经验里真理性内涵的呈现。正如伽达默尔所言:艺术作品的真理性既不孤立地体现在作品上,也不孤立地…[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