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夏济安日记》(1946.1.1—9.29)扉页的反面录着19世纪末两位诗人的诗句,其中一首是LionelJohnson的《黑天使》:Dowhatthouwilt,thoushaltnotso,DarkAngle!Triumphoverme:Lonel…[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运抟将报告文学与“学术意识”相连似乎就有些矛盾,至少易起歧义。学术通常指比较纯粹的理论研究与学理分析,而一般并不认为报告文学与学术有什么关联,甚至就是两回事。从国内很长时间对报告文学的认知和很多创作情况看,有这种看法不奇怪还很正常。汉语“报告文学”是英文…[浏览全文][赞一下]
米家路+董国俊在现代生产条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自身呈现为奇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已转化为一个表象。……这一世界之影像的专门化,发展成一个自主自足的影像世界。在这里,骗人者也在骗自己。——居伊·德波《奇观社会》我们的社会不是一个奇观的社…[浏览全文][赞一下]
本刊编辑部张燕玲(《南方文坛》主编):各位客座研究员、青年才俊下午好!欢迎参加第七届“今日批评家”论坛,我们论坛的宗旨是“凝聚批评新力量,互启文学新思想”,每届都有新一拨青年批评家在此意气风发地指点文学的江山,我刚才与白烨、南帆二位老师交流,他们说今天不发…[浏览全文][赞一下]
萧歌玫瑰不问为什么。——安杰烈斯法语里有句俗语颇值得玩味,êtreauparfum,意为“知道某事”,而它的原意则是“在香气之中”。这话有深意,但又有些让人费解:“在香气之中”这种最暧昧无形难以直陈的感官经验,是如何被置换成了一种认识论的描述?我也好奇,气…[浏览全文][赞一下]
颜妍饶翔最新出版的评论集名为《知人论世与自我抒情》。最初得知这个书名的时候,觉得简直没有比之更适合他的了。知人论世是饶翔的批评风格。他不是洋洋洒洒靠才华写评论的,也不是一行术语两行掌故地掉书袋型的,他进入作品的方式传统周正,他的评论文章不以波澜惊喜见长,但…[浏览全文][赞一下]
饶翔“我只能是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在发表于1979年的那篇著名的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中,“优雅,淡泊,像一幅淡墨的山水画”的女作家钟雨对女儿说道。一时间,随着小说的广受争议,“痛苦的理想主义者”也传遍文坛,成为作者张洁本人重要的自我形象,成为那…[浏览全文][赞一下]
乐绍池在一般的文学史叙述中,一套关于先锋小说起源、衰落的知识通过学院知识生产、教育、传播,已经被我们所熟稔。在这套知识里,先锋小说的起源动力来自对“现实主义”的反拨和突破。在这种历史叙述里,一个作为“对立面”的“现实主义”成为先锋小说发生的内在动力。先锋小…[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欢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正式召开是从1942年5月2日到23日,历时近一个月的时间,召开了三次座谈会,并且其间和之前还有集体谈话、个别交谈以及通信等方式作为沟通和铺垫。在此之前,毛泽东在2月先后发表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两篇整风运动的演讲。在座谈…[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振在当下流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中,1985年被看成是新潮滚滚的一年。这一年前后,在“寻根文学”蓬勃兴起的同时,刘索拉、徐星、残雪、马原、洪峰、扎西达娃等一批青年作家集中亮相,他们的创作一方面承接着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作家现代派技法的尝试,一方面又从精…[浏览全文][赞一下]
也许,像《霍小玉传》(蒋防)、《莺莺传》(元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冯梦龙)等这种始乱终弃的故事情节并非爱情文学的一种写作模式,它所昭示的其实正是爱情的某种深刻本质。因此,整个世界文学早期涉及的爱情主题中亦多盛行此结局。《克莱采奏鸣曲》(列夫·托尔斯泰…[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森+谢尔·埃斯普马克编者按:2016年4月4-9日,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前主席、诗人、文学理论家谢尔·埃斯普马克(KjellEspmark)教授受云南大学文学院院长、诗人、文学理论家李森教授之邀莅临云南大学,与云南大学文学院师生畅谈…[浏览全文][赞一下]
饶翔完全脱离社会的极端个人化的创作倾向或许应该被批判,但文学艺术终究是一个个性化的领地,无论它最终能达至何等的时代高度,创作者的“自我”都是一个无法忽略的起点与前提。对于批评家来说亦是如此,自我的开掘的深度,批评主体的“诚与真”都是展开批评的关键。“自我”…[浏览全文][赞一下]
苏炜“可能性!”——“可能性?”带感叹号的“可能性”,可谓艺术创造的“本体论”——对“可能性”的追寻与开拓、表现,正是“艺术”(Art,在拉丁文里是Ars)之所以成为“艺术”(中、西的古典意蕴,都包含了技艺和才能的涵义)的本原性特征。一若《论语·庸也》所言…[浏览全文][赞一下]
斯炎伟初次阅读祁媛的小说,我感到十分吃惊。一个80后的女孩,一名绘画专业出身的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生,却在写作上闪烁着如此耀目的光芒。她不仅具备感知生活的特别视角与能力,还有这个年龄段作家鲜有的语言上的老道与自如。祁媛的文本症候,已完全逸出了我们通常所说的“8…[浏览全文][赞一下]
陈蘅瑾小说集《今夜无人入眠》(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12月版)收录了青年作家斯继东从2003年至今创作的十六篇中短篇小说(《痕迹》《肉》《动物园》三篇小说除外)。其中《今夜无人入眠》(原载《收获》2009年第2期)相继被《小说选刊》和《文学教育》转载,入…[浏览全文][赞一下]
叶李如果不把“软埋”作为一个特定词语来理解,而拆成两个单字来体会,“软埋”这个标题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明显的参差:“软”引发的联想往往是柔软、绵软,还带些柔和的意味;“埋”,掩埋、埋葬、瓦砾,坚硬的石块、冰冷的墓碑、冷硬的隔绝,以及随之而来的笼罩性的黑暗。未必…[浏览全文][赞一下]
黄晓娟在当代女作家中,孟晖的创作有着独特的审美意义。作为达斡尔族女作家,孟晖兼有学者的身份,著有文化史研究著作及研究性随笔《中原女子服饰史稿》《维纳斯的明镜》《潘金莲的发型》《花间十六声》《画堂香事》《贵妃的红汗》《金色的皮肤》《唇间的美色》《古画里的中国…[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定浩1他讲述一些冻雨和大雪的故事/把他们与收音机和电视中的传说混杂在一起/那些来自寒冷的人/他们自己就是冬天——彼得·德皮特《来自寒冷的人》吴亮的《朝霞》先发表于《收获》杂志长篇专号,数月后,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此种先见诸期刊再付梓成书的次序,…[浏览全文][赞一下]
段崇轩每一代作家都有自己最谙熟的题材领域,譬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家之于革命战争与农村集体化运动,譬如五六十年代作家对于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时代,譬如七八十年代作家关于市场经济与世俗化生活等等。创作无禁区,一个作家自然什么都可以写、写得好,但只有写他最熟悉…[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