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作者
  • 赞/阅
  • 日期
  • 0/29523
    2023-11-09
  • 石才夫(广西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欢迎大家前来参加《南方文坛》改版20周年座谈会以及《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颁奖。现在请允许我介绍出席会议的领导和嘉宾(略)。首先请《南方文坛》主编、著名评论家张燕玲主持颁奖仪式。张燕玲(《南方文坛》主编):各位领导,各位…[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492
    2023-11-09
  • 李浴洋自从晚清“文学立科”以来,在过去百余年间的中国,大概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批评”像当下这样“繁荣”——不仅每年都有数量十分巨大的批评文章与著作问世,而且一支规模已经相当可观的“职业批评家”队伍还在不断地急速扩容。曾有论者指出,当代文学的危机不在创作…[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485
    2023-11-09
  • 李敬泽刘涛此人,其生也晚。他若生在晚清,必是康梁门下,做一番维新保皇的大事。再往前生两千年,生在汉代,他便是个经生,那就除了毛诗还有刘诗,或者《春秋》另出一部刘传。我的意思是,刘涛的禀赋、根底、品性,其实都更近于古。如此一个古人生在20世纪80年代,到如今…[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477
    2023-11-09
  • 刘涛自宋以来,对于《太上感应篇》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大致而言,古以为《太上感应篇》有助于教化。虽然对于此书的阐释侧重不同,或以为《太上感应篇》是道教书,或以为“不悖儒家之旨”,或从佛教角度解读,但基本肯定此书具有积极作用。五四前后,经学被否定①,《太上感…[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439
    2023-11-09
  • 笔者曾经做过一个不完全统计:从1985年莫言发表《透明的红萝卜》开始,在其后的三十年间,莫言至少有六次在创作谈中以相当的篇幅谈到对鲁迅《铸剑》的高度赞扬和向往之情,称之为“鲁迅最好的小说,也是中国最好的小说”。莫言仿写《铸剑》,先后写出《姑妈的宝刀》和《月…[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397
    2023-11-09
  • 程光炜一如果认为“上海批评圈”批评家只写先锋小说的评论文章,那就是一个错觉。事实上,他们的批评视野是相当宽阔的,不仅生产新概念、新方法,而且对不同流派和风格作家创作的深入理解也是惊人的。王晓明无疑是这方面最突出的一位。可以说,他是眼光细微的文本阅读专家,又…[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473
    2023-11-09
  • 刘涛文学评论家要有两手:第一手是阅读文学作品;第二手是知识结构。欲作优秀评论家,于第一手固应努力,但关键还在第二手。凭才情年少成名者,很快遭遇瓶颈,即因第一手硬、第二手软。清末至今流行的知识结构,可数而知。以为思想基础,于中西文化大根大本、渊源流变皆不能知…[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440
    2023-11-09
  • 刁亦男指导的影片《白日焰火》荣膺2014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赢得了国外各大主流媒体的好评与影视界的广泛关注。这部投资甚微的中国电影缘何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如此轰动性的效应呢?众多的国内外电影专业人士将这部影片归为“黑色电影”一类,并将其与流行一时的侦探小说进…[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484
    2023-11-09
  • 三农问题作为中国跨世纪的一个主流话语,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21世纪以来,中国作家以满腔忧患创作出了一系列反映三农问题的报告文学,比如,2002年初李昌平的《我向总理说实话》,2002年年中的何建明的《根本利益》,2003年陈桂棣和春桃合著的《中国农民调…[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448
    2023-11-09
  • 杨显惠在开始创作《夹边沟记事》的时候,面对着一个问题:如何用文学的方式呈现一段尚未被官方历史完全解密的历史?在现代分工完成之后,文学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本不应该再承担记录历史的责任。但是,当夹边沟劳改农场那段被有意尘封的历史以亲历者口述的形式触动着杨显惠…[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462
    2023-11-09
  • 进入新媒体时代,中国当代文学不断地调试着自己的方式,以适应市场与价值秩序的更迭要求。而在文学的流变与转调中,其本身应该固守怎样的文学本性,亦即文学的根性,则是一种历时性、共时性的存在。鉴于炒作化市场的膨胀而失去对优秀传统应有的敬畏,鉴于创作界存在趋炎附势现…[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462
    2023-11-09
  • 一散文,是一种“非标”文体。其“散”恰好显示了这一文体“非标”的特性。“散”不仅意指写作客体的海阔天空,文本形态的舒卷自如,更表示主体精神存在的丰赡从容。与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相比,散文是最缺少形式规范、也无须更多形式规范的“非技术”文体。尽管从类的总体…[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403
    2023-11-09
  • 广西作家龚桂华的《坦白》是一部颇具特色的长篇小说。其原题是《混帐》。“混账”一词,本是民间广泛流传的骂人用语,但小说名字用的却是“混帐”,一语双关,用心巧妙。一是小说中特定的意义:在“梦幻之旅”驴队中,怨男痴女们搭伴徒步漓江,行途中不免在帐篷内产生肌肤之亲…[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307
    2023-11-09
  • 关于地域作家群的研究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光明日报》还专门开设了一个“‘作家群现象笔谈”专栏,邀请各地的评论家对当地的作家群进行研究及评介。在诸多论著及文章中,广西三位青年学人黎学锐、张淑云、周树国的《桂西北作家群的文化诗学研究》一书独辟蹊径,从文…[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254
    2023-11-09
  • 《海上述林》是一部以鲁迅为核心、由几个人捐资付印以纪念亡友的文学译文集。因此,书的编者,是彼时士林领袖之一的鲁迅。书的著译者,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早期首领瞿秋白。可以说,这部书从最初筹划到成书出版、传播流布,已然成为民国出版史上的靓丽风景。《海上述林》也…[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230
    2023-11-09
  • 自从王朔小说中多写“痞子”之后,在中国,可说“痞子”文学大行其道,几乎沸沸扬扬,铺盖了中国整个文坛。去年,我读了刘云飞主编、漓江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俄语短篇小说精品》(有不少是重读),说实话,整个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的昂扬正气,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令人震…[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250
    2023-11-09
  • 陈肖人有朋友向我推荐看百色一位女作家陶丽群《母亲的岛》,我就在网上查找,找到后立即就看了。一边看一边琢磨,文字和生活都比较贴切,人物间的纠葛也有生活气息。第一次接触这位年轻女作家的作品,觉得颇有兴味。读到最后,“母亲”出走,顿时让我惊诧和惊喜,这篇小说的结…[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220
    2023-11-09
  • 每天我住在菊瓣里想象南山每天我躺在兰香里构思君子然后提笔写下可以辨认的天下与江山这是诗人方舟在他的组诗《可园短笺》之一《一个人的园林》中写下的诗行。用文字的形式,来描摹和绘制自己可以辨认的“天下”与“江山”,已然构成了方舟诗歌中一个显在的艺术表达策略,在这…[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232
    2023-11-09
  • 杨汤琛在当代诗歌评论版图上,北方诗人及其蜀地诗群一直处于评论的聚光灯之下,他们的诗论、诗作成为诸多评论者青睐并追踪的对象,相形之下,粤地诗人群要么隐伏于评论的边缘地带,要么遮蔽于“打工诗人”等惯性话语的羽翼之下,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热烈的付出、寂寞的书写…[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232
    2023-11-09
  • 经历一百五十年的英国殖民地管治,香港的主体身份、地域视野、舆论空间受西方观念影响和塑造,因此诗歌面貌和情感结构极为复杂,有关香港诗歌史的书写亦成为一个终极性难题,被香港学者悬置于学术空间①。大陆学界对“诗歌香港”的描述,长期被限定在“本土”“南来”及“外来…[浏览全文][赞一下]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社团热点作品

    栏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