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文主要是尝试对《我与地坛》进行重新解读。比之于以往的文章,我主要尝试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以现象学作为思想资源和诠释视角,二是试图形成新的诠释方法,即不只是读《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本身,不是将之视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精致的瓮”,而是试图打通这一文本的内与外,…[浏览全文][赞一下]
毋庸讳言,过往的中国战争文学叙事,常常跟集体性、英雄性、民族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0世纪以降的世界文学谱系中,从英雄主义向人道主义的转折是战争文学的鲜明标识。这股潮流也促使了近年中国战争文学(包含电影等泛文学叙事)对狭隘民族主义话语的反思和对世界主义话语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引子:英雄与人伦日常1949年后,新时代最热诚的审美期待聚焦于一点,莫过于文艺能创造出英雄形象。若认同这是学界探究共和国前三十年(1949—1979)文艺史脉的基本路径,那么,考察这三十年文艺在如何想象且塑造英雄,也就成了当代文学史学科必须面对的功课。当代…[浏览全文][赞一下]
“八十年代”——对于当下中国社会的“起点”意义似乎已经成为某种共识。站在改革早已触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改革所带来的利与弊早已展现得清清楚楚的今天,再来重返“八十年代”,无疑带有一种“清理”的意味。早在1988年,甘阳等人就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1980年…[浏览全文][赞一下]
季进+臧晴2014年,麦家长篇小说《解密》的英译本Decoded在英语世界出版。随即,小说的西班牙语、俄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三十三种语言的译本也陆续出版,在西方形成了一股强势的“《解密》旋风”。《解密》的英文本在美国亚马逊的榜单上,一度达到了世界文学…[浏览全文][赞一下]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与80年代是一个思想与理想兼具的时代。得益于邓小平更为自由的文化政策,西方各个流派的理论涌入中国,其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尽管这些理论的前提有时是相互冲突、互相解构,但它们的各种概念都被囫囵吞枣,被学理匮乏的中国批评家快速流传,去创造和填…[浏览全文][赞一下]
主持人季进:蔡荣的专著TheSubjectinCrisisinContemporaryChineseLiterature是一本集中论述新时期文学主体危机的著作。它以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新时期”为时代语境,通过韩少功、残雪、余华、莫言、贾平凹等人…[浏览全文][赞一下]
我本想写一部单纯的爱情故事,可是,爱情故事一到中国,就单纯不了。就是梁祝和宝黛那样的爱情,悲欢离合也全是在一个文化结构里演绎。结果,我这部爱情故事就走过了三个时代和一个千年没变的社会结构。正义、自由、人性、幸福在追求爱情中被我们的民族心理演绎、诠释。等写完…[浏览全文][赞一下]
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点上,《疯狂的榛子》的出现既是应时应景,但又面临着危险:如何从成千上万的同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或者说,如果以一种新的方式讲述全球性的集体历史事件,成为一个写作方法论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还…[浏览全文][赞一下]
在2015年多部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为题的长篇小说中,袁劲梅的《疯狂的榛子》(见《人民文学》2015年第11期)虽并不引人注目,但其独具的特色与不凡质地,还是令人过目难忘。毕竟谁也不曾预料,这位因《罗坎村》而广为人知的华裔女作家,以故事之…[浏览全文][赞一下]
梁鸿+李洱+黄德海+项静+饶翔+张丽军上篇梁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我先解一下题。这个题目是“到第二条河去游泳——从“梁庄”到“吴镇”,其实也是想谈谈我在写的这样一个作品,“云下吴镇”,这是我在《上海文学》连载时的题目,出版后书名将改为“神圣家族”。…[浏览全文][赞一下]
《出梁庄记》临结束的地方,说起村里的不平事,家里人忽然提起一个梁鸿陌生的名字,勾国臣。传说是这样的——吴镇常受水淹,人们辛苦种下的粮食,往往十不得一。落第秀才勾国臣爱打抱不平,听了乡亲们的诉苦,便提笔向玉皇状告河神。玉皇大帝嫌他多管闲事,引他的魂魄到天上,…[浏览全文][赞一下]
关于作家究竟能不能被“培养”的问题,学界一直存在争论,但毋庸置疑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确实建立了专门培养作家的机构中央文学研究所。这个机构的命运多舛,在“反右”和“文革”时期被停办;1980年恢复重办,更名为“文学讲习所”,培养出了王安忆等一批优秀作家;198…[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评论界关于底层文学的争论业已消歇,但有关底层的写作并未随之终止,甚至在近年来有了新的动向。底层文学曾被认为有诸多不足,比如思想的贫乏、艺术粗糙、展示苦难、人物塑造的扁平化等。不过新出现的底层文学却不是冲着为已有的底层文学纠偏而来,而是在日益变动的中国现实…[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锋杰+尹传兰我们曾经提出了“文学想象政治”这个命题,用于重新解释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意在纠正工具论的文学观用政治的强力束缚了创作自主性。在界定想象一词的内涵时,认为它既指文学对于人类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指政治对于人类美好生活的追求,正是文学与政治之间的这…[浏览全文][赞一下]
不知是天生,还是受了父母取名的暗示,项静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静”。她在上海大学读硕、读博的那段时间,虽然导师是蔡翔,但也要上我的课,再加上论文开题、答辩等,我应该多次听过她说话,但搜索记忆,居然一片空白。能想起来的,只是她的“静”。静静地穿过走廊,静静地坐…[浏览全文][赞一下]
人的许多行动都将滋养自身,或者败坏自己。人的许多动作、表情、说过的话、写下的字,莫不如此。人的许多行动无论宏大、幽微,皆事关生命的质地。所谓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式的“桃源”乍现,并非只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世外奇迹,更是深埋在人的众多行动深处的爱欲与真理。只不过…[浏览全文][赞一下]
项静2016年春节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妇眼中的乡村图景》①在微信圈广泛传播,破败的乡村形象和凋敝的图景成为被广泛传递的文学意象;2015年春节王磊光的《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春节回家到底看什么》(以下简称《博士返乡日记》)②在网络和媒体上造成刷屏效应,引起…[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沈从文与“五四”和“五四人”沈从文从事文学的缘起,如果仅从表层来探究,完全可以由《从文自传》《沈从文自传》《〈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我怎么就写起小说来》等文章绘出一张完整而清晰的心理图谱。小兵沈从文“时时刻刻为人生现象自然现象所神往倾心,却不知道为新…[浏览全文][赞一下]
自1978年初登文坛以来,伴随着中国当代文学、思想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更迭变迁,张承志在每一个时代转折的延展中,都留下了内在于历史又极具个体独特性的足迹。他是新时期初崛起的第一代青年作家,作为上山下乡运动的亲历者却从未以哀伤怨怼的笔调记叙无可挽回的青春,而是…[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