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杂文评论凭栏论世
文章内容页

荀子的社会思想(十一 怎样理解荀子的“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

  • 作者: 黄忠晶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19-07-01
  • 热度285513
  •   前述论者还拿荀子的另一句话“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 (《荀子·正论》,以下只注篇名),作为荀子具有民权思想、契约论思想的依据。但我们只有将这句话放到其所在那一段话中,才能搞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意思。荀子的这段话是为了驳斥“桀、纣有天下,汤、武篡而夺之”的说法。他说:“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势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然而不材不中,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近者境内不一,遥者诸侯不听,令不行于境内,甚者诸侯侵削之、攻伐之;若是,则虽未亡,吾谓之无天下矣。圣王没,有势籍者罢不足以系天下,天下无君,诸侯有能德明威积,海内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君师;然而暴国独侈,安能诛之,必不伤害无罪之民,诛暴国之君,若诛独夫;若是,则可谓能用天下矣。能用天下之谓王。”(《正论》)圣王的后代,本来是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但由于他无德无能,百姓痛恨他,诸侯背叛他,天下就像没有君王一样。这时诸侯中在德能方面都特别突出的人出来杀掉暴君,就像杀一个普通的人一样,而不伤害到无罪的人民,他就是掌握住天下,可以称之为王了。

      荀子接着说,汤、武并不是夺取了天下,而是天下归顺了他们。桀、纣也不是丢掉了天下,而是天下抛弃了他们。“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因此,桀、纣本来就已经没有了天下,而汤、武也不能说是杀君。

      最后荀子说:“汤、武者,民之父母也;桀、纣者,民之怨贼也。今世俗之为说者,以桀、纣为君,而以汤、武为弒,然则是诛民之父母,而师民之怨贼也,不祥莫大焉。”"(《正论》)

      荀子说了这一大段话,只有一个意思:汤、武这样的臣下讨伐君上,将其杀了,不为弑君。如果说这里也跟人民有什么关系,顶多只能说,汤、武这样的臣子是人民的父母,而被杀的桀、纣是人民的怨贼。人民自身并不能诛杀此贼,完全得靠自己的父母作主。所以这里根本没有什么民主思想;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只能说有“臣主”思想,这里的臣是像汤、武那样的诸侯,他们是前任君王的臣子,同时又是人民的父母。这里也根本没有什么人民与君王之间的契约,有的只是实力:当臣子或诸侯的实力超过了国君或天子,就可以讨伐并取而代之。当然,荀子也认为,百姓甘愿服从其统治,或至少不反对这种统治,是该统治者有实力的一种表现。但这并非是统治者与人民有一种在平等基础上的契约关系,并非是说这一统治一定要获得全体人民或多数人民的认可才是合法的。遍览《荀子》一书,没有看到有这样的说法。

      有论者认为,荀子所提倡的“统治者以人民之父母自居”的思想有一种伦理制约的作用。 “这种伦理制约要求君主为民众着想,因而它实际上乃是民本思想的一种形式。” (白奚:战国末期的社会转型与儒家的理论变迁——荀子关于大一统王权政治的构想,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5期)

      我认为,如果说它对统治者确有某种道德制约作用,这一作用也大大小于它对人民的道德制约作用。礼义的根本要求是孝,孝的根本要求是顺。以父母自居的统治者要求于人民的是对他们的忠诚和顺从,而反过来,他们对人民的“慈爱”,则要看其是否高兴这样做。由于整个权力包括话语权都在他们手中,他们完全可以说“打是疼,骂是爱”,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人民的爱,其实是为了他们自己,因为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跟真正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毕竟不是一回事。

      写于2006年

      本文标题:荀子的社会思想(十一 怎样理解荀子的“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313394.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