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的中秋节,在风雨飘摇中姗姗来迟。掐着手指算一下,往年的中秋节都在9月份,而这年的却在10月3日。那荒芜寂寞的北大荒,早已经冰天雪地了;天上的浓云密布,看不见柳梢温情的月亮;连吹过来的风也特别的萧索。我们知青多么希望在中秋之夜,看着皓月欢度良宵,释…[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革”本是要革文化的命的革命,竟至发展到匪夷所思的地步,酿成1966年至毛泽东去世十年的大浩劫,不说张志新、遇罗克、林昭等一大批优秀分子被害,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在那个专以整人、迫害人为正确的年代,也会无端惹上灾祸。一位在集市上买了毛主席石膏像的农民(姑…[浏览全文][赞一下]
小的时候,在我上学的小路上,要经过一个很大的水塘。到了秋天的时候,水塘边的一丛丛芦苇叶额,就像那年轻貌美的姑娘飘逸的长头发搭在肩上一样,垂挂在水塘的岸边,随着那徐徐的微微的秋风,一摇一晃地在水塘边不停地摇晃。每天早晨七、八点钟,我路过水塘边的时候,刚刚升起…[浏览全文][赞一下]
杜爷爷的名字叫杜炳勋,是我在区食品站工作时同一个办公室的工作的主办会计的助理。还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就认识了杜爷爷。那时候我见到的杜爷爷的脸就是胖乎乎的圆圆的白白净净一张脸,他的两只眼睛也是圆圆的,看到人总是笑眯眯的样子。说来也是缘份,我到食品站工作后的第…[浏览全文][赞一下]
有的时候,我觉得体现社会的进步不一定只是反映在一些大的历史事件中。我认为有时候往往也会体现在一些细小的变化之后中。我也相信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无论你的人生道路多么的幸福快乐,还是多么的艰难曲折,经历过的许许多多的事情都一定会让你难以忘怀,让你在空闲的时候,拾…[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可爱的脚丫,美丽的梦想母亲生下我,给了我一双健全可爱的脚丫。翻开旧时的相册,一股幸福的暖流涌上心头。还未满周岁的我,光着脚丫,扶着床上的栏杆,摇摇晃晃的站着,偶尔走几步,双腿弯成了青蛙的形状,脚丫的外沿先着地,脚心却未能亲吻柔软的棉被,母亲看着我可爱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荔枝】火热的夏季来临了,各种水果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芒果、香蕉、苹果、橙子、樱桃、荔枝、龙眼。几十种水果在市场上争奇斗艳,仿佛不同时代不同风貌的女子,展露着她们的丰姿绝色。在这场夏季水果盛宴中,荔枝无疑是百果之王。母亲带回了荔枝,我尝了一口,鲜嫩多汁…[浏览全文][赞一下]
母亲其实长得并不漂亮,微微干枯的头发,一缕缕银发挂于两鬓,总是皱着眉头,无神的眼皮下是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脸色苍白,门牙稍稍突出,穿着最朴素的衣服,终日忙碌于单位与家庭之间。母亲年轻时,虽不美,但也不差,一条乌溜溜的大辫子,整齐的刘海,锐利有神的大眼睛,高…[浏览全文][赞一下]
今天是年二十九,又要过年了!过年是一个记忆,它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个驿站;过年是一种欢欣,它是儿时365天的等待以及成人后家人难得的团聚;过年是一方心理距离拉长的界碑,它是我们划分过去和未来的逗号,是攀登人生巅峰的一个个平台。儿时,过年是一个期盼。上世纪七、…[浏览全文][赞一下]
还有几天就过年了,年岁渐长。儿时的年味却挥之不去,令人回味。小时候,总盼望着快些过年,因为过年可以买新衣服,过年可以吃各种好吃的,过年有拿不完的压岁钱。谈起过年,最值得回味的该是蒸馒头了,29号晚上家家户户都要蒸上一锅热气腾腾的馒头。从初一吃到初六。盼望来…[浏览全文][赞一下]
小寒时节,南国阿佤山的樱花绽放了,到大寒时花开得正艳,粉红粉红的,柔柔的,暖暖的,激起我无限的憧憬,无限的遐想,无限的期盼……虽说,沧源阿佤山躺在三十度北回归线上,属典型的季风气候,没有酷暑,也没有严寒,是“四季如春”的宜居佳境;但毕竟是深冬,毕竟是最冷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还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就认识“刀儿匠”邓明学了,那时候就知道他在杀猪房的人,就是一个干杀猪卖肉行道的“刀儿匠”。在后来才慢慢他才成为乡的杀猪房的负责人。尽管邓明学后来当上了乡食品站的负责人,可是他却很不习惯坐在办公室思考经营管理的事情和问题,每天早上帮…[浏览全文][赞一下]
1971年的秋天是个多事之秋。好端端的秋收季节,却满天阴云密布,像灰色的帐幔笼罩着大地,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雪花夹着雨水,飘飘扬扬落地即化。通往农田去的道路泥泞不堪,人们的心情也像这路面,乱得一团糟。农事正忙。知青们早出晚…[浏览全文][赞一下]
(八)平安看淡浮华常说富贵险中求,但经历过生死的人往往对人生的一些观念会有改变。忙了好些时间,有一天公司组织员工去一温泉游玩,当天晚上才赶到那温泉,第二天早上匆匆忙忙就回公司了,当时觉得公司领导神色有点凝重,回到公司中午才听说同事晚上搭大巴回公司路上出了车…[浏览全文][赞一下]
冬韵,是我当下乡知青的时候我们生产队大家叫的饶“山歌”的独生女儿。认识冬韵姑娘是我到生产队两个月后的一天,高中毕业的冬韵她回到生产队后,与其他妇女一起在田里割肥田草时认识的。在没有看到她之前,只是听生产队的人说那个很会唱山歌的饶幺爸,除了很喜欢唱山歌以外,…[浏览全文][赞一下]
(七)人事小江湖人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滇西期间也还是能感觉得到,有时可能还会弄出一些冲突来。当时项目组成员不多,只有管安全的副总来自外单位,其余领导都来自总公司。他原来是在一家比较大的地方国企任领导,后来同他相处时他说了一点缘由,说当时在那因管理上得罪了…[浏览全文][赞一下]
1文斌先生新著付梓在即,嘱我写一个序,我既惊喜又惊恐。惊喜的是我与文斌先生交集并不算频繁却时常被他惦记总算来世一趟没有白走。果真有子期与伯牙之遇,高山好逢流水,知音千古难觅之感!惊恐的是如今他与孔老先生一个岁数了,无论是修为还是专工,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浏览全文][赞一下]
曾志平先生的诗稿《足迹》有两个方面对我触动很深,一是关于知青方面的诗歌,因为我曾是知青,也写过此类的诗稿;再是关于亲情方面的诗歌,那些血浓于水的亲情,像一团化不开的蜜饯,情味隽永,耐人寻味。为此,我写了一篇《时代的印迹——从曾志平知青诗文看人性在特殊社会背…[浏览全文][赞一下]
(六)我在滇西遭遇的小故事滇西是一个民风纯朴的地方,但也是一个不乏风情的地方,于是一些故事就可能发生在身边。当时工程的监理单位是四川的,当时一个老板在地方给他们找的一个女性做财务,三四十岁光景,形象还不错,且比较讲究,见她衣服一天一换,或两天一换,妆容也精…[浏览全文][赞一下]
有些事情,虽然很小,但是细想起来,其实也可以有许多的感受。上个世纪七四、五年的时候,我在东风渠扩建工程指挥部清水团部当材料保管员,我们伙食团有一个炊事员叫苏明海。我记得那时候的苏师傅的年龄大概是在三十岁左右,个子不是很高,可能在一米六、七上下。瘦瘦的脸,黑…[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