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进田以中国人的内在心灵和价值系统的整体转换过程为基线来系统观照和梳理中国近世思想文化史的专著,就我所知,《东方文化——两难中的抉择》是第一部。“时代双重脱序”的总体历史格局使中国人的心灵百年来一直挣扎于作者所揭橥的如下两难困境之中:其一是文化启...
杨连仲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费正清集》,装帧精美,格调不俗,实在是一件幸事。费正清这个名字,对于今天的青年读者来说,怕是陌生的。然而,他潜心于中国近代史及中美关系长达六十二年的研究,在一代人的心目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他编写的《剑桥中华人民共...
罗世平西人E.Zurcher曾写过一本书,取名为《佛教征服中国》(TheBuddhistConquestofChina),书中所谈的内容属佛教传播史,视点则过于强调印度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所取的是外势。其实,任何一种外来文化被接纳、被采用,都不是单...
石鹏飞衰减,就是“淡化”。有些东西,“原状态”不可取,“衰减”一下,却熠熠生辉。老子说“大象无形。”这本质是非“美”的——“美”是可见、可听的形象。但“衰减”一下,却可演绎出一个“虚实相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原则。“无中”不能“生有”,然借助...
于飞这书名的朦朦胧胧,先就教人产生一分惊讶。大约是怕这种朦胧会使人产生误解吧,中译本(三联书店一九九二年版)为之加上一个副标题,叫作“日本和西洋文化随笔”。自然这里面娓娓缕陈的琐琐细细,皆可归类于文化,但它一下子把那一种令人玩味的意趣,醒豁得不留...
宋远《中古士族现象研究》,所作的是“原道”式的努力,它“着眼于三代社会之社会组织系统于国家组织系统二元合一的基本结构,论述儒学的精神在于以自然形成的文化秩序规范一切,将政治运作及其过程置于文化价值理想的指导之下”;并试图证明——“从具体历史活动过...
张任然读书,对于我们八十年代读大学的这一批人,似有一个从贫乏走向丰富而又产生危机的过程。这一渐变总让人感到应该说些什么,特别是当我读到张爱玲散文时。我直到今年初才读到《张爱玲散文全编》,并有意识地找到她的一些小说。我不知专家如何评说,只感到文中包...
朱新华余英时《陈寅恪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论及陈先生作于一九五三年九月的“孙盛阳秋海外传,所南心史井中全。文章存佚关兴废,怀古伤今涕泗涟”一诗,认为从中“可见他自始即以《论再生缘》为他个人的‘心史,并有意使其稿流传海外”。此说似误解了用典的含义。...
宋远孙犁先生说:“汉武帝时,听信董仲舒的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并不是儒家学说的胜利,是因为这些儒生,逐渐适应了政治的需要。”(《如云集》)真是见道之言。不过儒生的变化之外,儒术的性质也是起了变化的。因为汉武帝的尊儒术,并非将儒术作为学术来尊,而...
刘剑君时下在世人看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好象已成为不识时务、不明事理的同义语。对于义的崇尚已不足以使人成为君子,对利的追逐也不足以使人成为小人,而且还有一种反向表征现象,好象金钱已成为价值评判的终极标准。一种身外之物化作了支配人的内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