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良历史上的韩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数百年难得一见的帅才。他在不名时能忍胯下之辱,成名后反而善待污辱他的流氓,任他做巡城捕盗的武官,然而,如此雄才大量之人最终却死于妇人之手,令人唏嘘慨叹。后人常把韩信的死比做勾践杀文种,是为“飞鸟尽,良弓藏…[浏览全文][赞一下]
《自家讲坛》2008年度优秀评刊读者名单等编读往来读者评刊《百家讲坛》编辑部:作为一名读者,最初选择一种书刊完全出于爱好兴趣,但是否持续选择就由刊物本身的文化品质所决定。读书本身乃增加自身知识储备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历史,需要更加准确的信息,所以刊物的准确性…[浏览全文][赞一下]
何兰生“禅让”在儒家的字典里代表着上古圣贤政治,自孔子始,历代儒家领袖都在为恢复上古圣贤政治而努力。不过他们不再奢望圣人能执掌政权,而只是希望执掌政权的领袖能成为圣人,也就是所谓“致君尧舜”。然而,禅让这个上古政治春梦,真的存在过吗?最早对尧舜禅让提出怀疑…[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斌陈烈儒学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且基本是在这个范畴内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可到了近代,以孔孟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彻底地败给了西方文化。因为东方文化重在人文,主要指思想心灵的修炼,而西方文化重科学,主要是物质的创造。心灵再高尚又如何斗得过武器…[浏览全文][赞一下]
黎鸣要看透儒家文化传统,就得看透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政治等。而在这之间,又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所留传给中国人的如下所述的三大劣根性,或者说是“罪恶”。第一,固化中国人灵魂的“宿命”观。虽然没法进行统计,但从中国文化传统的两千多年不变的世无所匹的“悠久性”来看,…[浏览全文][赞一下]
毕慧超等固然,在历史上,儒学确曾被狭隘地诠释和运用,以至于误国误民,然而,错在儒学本身吗?准能否认孔子对于人类良知的热忱求索以及孟子对于仁政社会的积极呼唤?对待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是否过于挑剔?当今中国,文化传统的断层和人文情怀的缺失,正日益演变为一场…[浏览全文][赞一下]
易中天称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为“思想史上的奥林匹克”,并从孔子那里读到了一颗爱心,让世界充满爱,构建一个和谐社会;而于丹是在感悟孔子的《论语》,从交友、处世、修养等诸多方面以自己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也有人说,正是孔子的思想束缚了中国两千多年。那么,您又是如何…[浏览全文][赞一下]
钟敬凉风习习的夜晚,鬼魅萦绕的黑幕把村庄笼罩得愈加神秘。几束灯光从几户未寝的人家投射出来,流泻在河面上。月亮的光晕来不及把所有的寂寞都掩饰起来,就匆匆躲进云层,独自饮啜着人间蒸发的悲凉。一如千年前北宋的那轮残月。这样的夜,思绪是会像芨芨草一样疯长的,直到绊…[浏览全文][赞一下]
陈鲁民古今中外,无论国家、团体,事业成败得失的关键都在人才,人才又重在发现培养,人才的发现则离不开识人的眼光,需要伯乐们独具慧眼,见识不凡。清朝大臣潘祖荫,不仅是个大文物鉴赏家,在识人方面也是极具眼光的。咸丰九年(1859年)腊月,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的潘祖…[浏览全文][赞一下]
程万军在隋末乱世中,李密无可争议算个“人物”,作为瓦岗寨二世“带头大哥”,他把一个小小山头,硬是发展成为威震中原的一个“大魏国”。然而,他是怎样一个品性的人物,他败亡的死结在哪里,他的结局是否就是他的宿命,颇具深究意义。《唐书·李密传》细述了李密的家世,李…[浏览全文][赞一下]
蒋波在古代,做个臣子不是易事,因为时时要看主子的颜色,“龙颜大怒”自然消受不起,而太后发脾气,也属不好应付的活儿。比如,西汉的窦太后就因自己的喜好,发了一通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脾气。西汉初期,崇尚黄老,当时不论是贵族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只要能识文断字,都喜欢谈…[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子明从现已出版的曾纪泽(曾国藩的长子)日记看,此公每个月都要剃头5次左右,有时候一大早吃完饭第一件事就是剃头,如“廿五日晴阴半。巳初起,茶食后,剃头”。按这个频率,一个月剃头5次,一年就要剃60次。曾纪泽活了61岁,他一辈子光剃头就得3000多次。这还不…[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开周宋词里的集会闲翻宋词,发现里面有很多集会。北宋神宗年间,进士黄裳在《青门引》中写道:“置俎争来,四乡宴社,且看翠围红绕。似可扪青汉,到北扉,两城斜照。醉翁回首,丹台梦觉,钧天声杳。”时间是立秋以后,地点是山东青州,黄裳出门闲逛,一路上到处见到聚饮的乡…[浏览全文][赞一下]
孙雅彬先马走跑,古时称“走”,是个非常辛苦也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活儿。《史记》载:“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说是有个叫蜚廉的人善于跑步,因此得以在纣王身边工作。古代天子出游,有健卒负责在御马前开路,称为“先马走”,这种先马走当然不是悠闲地溜…[浏览全文][赞一下]
陈亦权大家可能认为“城管”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兴事物,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至少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城管这类工作岗位。《旧唐书》载:“监市践于衙,理市治序。”这里说的“监市”,其特点和职业性质和今天的城管都非常相似;“践于衙”是指属于衙门管,但是比衙门官吏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许知远1918年底,梁启超率领一个半官方的考察团访问欧洲。除去他本人,团员中还有蒋百里、张君劢、丁文江等,都是中国年青的一代知识精英。考察团有双重目的,一是参加巴黎和会,二是拜访当时欧洲的一流知识分子,西方思想已大量涌入中国,他们迫切地想从他们身上获得更直…[浏览全文][赞一下]
黄波“隐私权”,这是一个在现代中国才兴起的概念。尽管如此,却并不能说古代中国人对“隐私权”的实体就全无感知,就丝毫没有这种意识。中国有一句古话“天高皇帝远”,用来表示一种很自得的状态,为什么自得?因为那个权力至高无上、威严仿佛无所不在的皇帝管不着自己,他们…[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建华在汉朝,有个人作为特使出使匈奴,却被匈奴扣留并流放至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在19年的牧羊时光中,他始终手持汉朝的旌节,不忘自己汉使的身份。回国后,“苏武”这个名字便成了民族气节的象征。在宋朝,有个人作为特使出使金国,却被金国扣留并流放至冷山(…[浏览全文][赞一下]
忆江南公元前87年,苏武出使匈奴后的第十三年,汉武帝刘彻驾崩,他的小儿子刘弗陵即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少年天子汉昭帝。当时的托孤重臣霍光一改武帝末年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的政策,汉匈关系有所好转,几年之后,匈奴与汉再次和亲。汉朝廷要求匈奴送还苏武等人,匈奴却谎…[浏览全文][赞一下]
韩扑苏武牧羊的故事令古今各代的中国人感动,苏武不屈的英雄形象也起着对后来很多封建王朝对待北狄蛮族的垂范作用——对单于和酋长们“以礼谕之”、“以节斥乏”,这样的大汉使者们虽然不一定能够完成外交使命,但在声名上总会有加分,至少可以达到立言的效果。《汉书》里,大…[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