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诚龙王安石改革以壮烈开唱,以悲壮落幕,倒追其究竟者,总结了千条万条(放马前炮无一策,放马后炮能万千响,这类高人蛮多)。其中有一条蛮靠谱:荆公改革,政策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没能成为决定因素。按苏轼说法是,“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最后一条,苏轼说的便…[浏览全文][赞一下]
乐朋斯大林发“红包”发“红包”,即用封口的大信袋给党政军高级干部送一大笔钱。其钱数多少,按级别和“贡献”而定,通常为官员月薪的一至二倍。这“红包”制度,直到1956年才被赫鲁晓夫取消。而据苏共元老、曾为第二把手的莫洛托夫回忆,它是二战结束后由斯大林亲自提议…[浏览全文][赞一下]
顾炳兴南京濒临长江,周围层峦叠嶂,可谓虎踞龙蟠形势险要。历史上,东晋、东吴、宋、齐、梁、陈,均定都于此,素有“六朝古都”之称。南京城内的夫子庙,又称文庙,位于中华门内秦淮河北岸贡院街之西。始建于1304年,后屡毁屡建。自六朝以降,世家大族多于此地汇集,被誉…[浏览全文][赞一下]
杨瑞庆明万历年间,昆山有位大收藏家,名叫张丑(1577—1643)。万历四十三年(1615),他有幸收藏到宋米芾的《宝章待访录》墨迹而引以自豪,遂命名自己的藏书楼为“宝米轩”,并自号“米庵”。他不但喜好收藏,而且知书画,善鉴赏,还擅长评论。万历四十四年著《…[浏览全文][赞一下]
宋祖荫今年是具有“远东第一俱乐部”之称的上海大世界建成100周年。3月31日,上海大世界在谢幕13年后重新盛装开场。这个曾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东方之门”,作为中国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平台展现于公众面前,一些民俗、传统文化节日等也在这里展示和演出。“不到…[浏览全文][赞一下]
徐廷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为保存革命力量,中共中央决定将一批有革命斗争经验的党员干部秘密送往苏联学习。这其中就有任岳、王一两个年轻人。后来他们结为夫妻,成了革命的伴侣。他们在苏联学习、工作了25年,后来辗转回国,一生的经历跌宕起伏。在西去莫斯科的列车…[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曙红战争年代,全国各根据地人民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建国初期,根据中央的指示和部署,新中国开展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慰问老区活动。这次关注民生的实践活动,源自于时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杨秀峰的一次阜平行。杨秀峰自担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第一天起,就时常…[浏览全文][赞一下]
叶茂樟红色经典《延安颂》作者莫耶一生坎坷,饱受政治运动的折磨。其中的缘由除了家庭出身和1941年创作的小说《丽萍的烦恼》之外,还有上世纪五十年代所谓的“张凌虚事件”。对于前者许多媒体和莫耶本人均有详细叙述,而对于“张凌虚事件”却语焉不详,让人不明就里。笔者…[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来林1945年的8月10日,日本政府通过中立国瑞士、瑞典政府照会中美英苏四国将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乞降的消息很快由中国和同盟国的电台传播开来。日本即将投降的消息传出后,南京乱成了一锅粥。此时最急的中国人,当数蒋介石:日本人投降了,上百万军队和数不清的装备…[浏览全文][赞一下]
任祖镛上世纪50年代,我国学习苏联老大哥,不仅中央各部门都有苏联专家顾问,而且各地也照搬苏联老大哥的一些做法。这些虽是60多年前的往事,打开尘封的记忆,那段历史如在眼前。当时我们都会唱《一边倒》这首歌,歌词中的“我们要一边倒,一边倒,一边倒!”所谓“一边倒…[浏览全文][赞一下]
2012年1月,我从教育岗位光荣退休。离开了蕴育着希望和奇迹的校园,告别了焕发着朝气和智慧的学生,我的生活一下子变得悠闲而宁静,伴之而生的却是缕缕怀旧的情思,其中最多的是挥之不去的对高考经历梦幻般的回忆。我是灌云县四队中学1966届初中毕业生,小学六年就读…[浏览全文][赞一下]
江元舟1993年11月25日晚上七时许,宽敞明亮的香港理工学院小礼堂内,人头济济,来自香港各地的堪舆专家在屏息凝听一位耄耋老人——中国易学专家、堪舆大师、苏州市周易研究会会长沈延发的精彩演讲。演講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带上祖传罗盘察看了香港地理风貌,踏勘…[浏览全文][赞一下]
高荣伟布库尔·柯列然,原名扎库夫·克兰兹多尔夫,一名杰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从1939年到1948年,柯列然参加国际援华组织,在华工作9年,与中国有着“战友、亲属、同志”三重关系,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柯列然在工作上认真负责,不辞劳苦;在技术上一…[浏览全文][赞一下]
何立波李竹如是中国报刊史上有名的“红色报人”,前后创办、负责和参与过《新亚日报》、《文化报》、《中国人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大众日报》五份报纸。抗战时期,李竹如担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长、新华社山东分社社长、《大众日报》管委会主任等职。主张“一张报…[浏览全文][赞一下]
祖丁远一茹志鹃和王啸平这对作家夫妇,是在苏北新四军部队中邂逅、从抗日战火熔炉中走出来的革命伴侣。这对伉俪情缘,完全应了古语“千里姻缘一线牵”。他俩一个出生于南洋(新加坡),一个出生在中国上海,两人远隔千里的相会与结合,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又不得不让人相信起…[浏览全文][赞一下]
郁兴莲+郑桂发+陈明华我叫郁兴莲,家住泰州市姜堰区罗塘街道太宇村郁园庄。我是1922年出生的,90多年的沧桑岁月,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往事,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1945年春天,一位新四军首长带领官兵住在我家。这件事经常勾起我们一家人一连串的回忆,我和家人既感到…[浏览全文][赞一下]
读书,对于赣西百姓来说,还真是件大事。耕读传家的观念根植于乡亲的脑子里,俗话说“盘箕晒谷,教子读书”,生活再穷,欠了学费让老师追债追到家里,也要让子女去上学。那时候,每学期学费只要一二元钱,依然有学生交不起,做拖欠学费的“老赖”似乎习以为常。当然,学校也会…[浏览全文][赞一下]
程金普1973年组织上分配我到南崔庄负责搞《谁说鸡毛不能上天》展览。这个工作的重中之重无疑是复制毛泽东为《谁说鸡毛不能上天》一文写的按语手稿,这是镇展之宝,缺之不可。毛泽东写的手稿存放在哪里?需要什么样的手续才能复制?谁也不知道。我和高俊清及摄影师刘喜三人…[浏览全文][赞一下]
孙宅巍1945年10月30日,正当各路国民党军队在“受降”的名义下,抢占战略要地,进攻解放区的时候,国民党军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编第8军军长高树勋,毅然率第8军1万余人,在邯郸地区起义,成为抗日战争胜利后,第一个率部起义,投向人民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抗战…[浏览全文][赞一下]
闻慧斌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与军事将领冯玉祥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一段深切交往。冯玉祥曾请陶行知作河南的教育规划,陶行知在创建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时曾得到冯玉祥的支持和帮助,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内还陈列了一张冯玉祥视察晓庄的照片,冯玉祥将军还很关爱陶行知的家人…[浏览全文][赞一下]